第九百六十三章 章台問對(2 / 2)

“這就是曆史上的那位智慧的化身,武侯諸葛孔明麼?嗯……果然和史書中說得一樣,這身形、外貌、氣質,當是人中龍鳳之姿啊。”

他正沉浸在歡喜之中,劉正的聲音,將他從思緒中拉了回來。

“不知父皇急召孩兒回宮,有何吩咐?”

他這句話,說得中正平和,字正腔圓,和方才那嬉笑玩鬨的模樣,簡直判若兩人。

劉赫瞪了他一眼,抄起桌案上的一隻橘子就扔了過去:“小東西,長大了,翅膀硬了,都敢偷跑出宮了?我看你是欠揍……”

劉正不閃不避,就任由那橘子砸中了他,還故作委屈道:“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隻是孩兒確實是心憂社稷,擔心前方戰局,這才出宮相助的。父皇若要責罰孩兒,孩兒也絕無怨言。”

諸葛亮看得是目瞪口呆,劉正那變臉的速度,他這幾日是見多了,倒不覺得奇怪,隻是堂堂大漢天子,和自家皇子,竟然是這樣一幅模樣,簡直是聞所未聞了。

劉赫笑罵一句:“得了得了,在父皇麵前還裝模作樣。今日有你結義兄弟在此,父皇給你留點臉麵,對了,你嶽丈大人帶著你的那個未婚妻入宮了,稍後談完了正事,你去太後宮中見一見。說起來你也十五歲了,是該完婚的年紀了。”

“啊?這……”劉正的臉色頓時耷拉了下來。

“這什麼這?再敢多嘴一句試試?”劉赫作勢抄起了手邊剛剛放下的那個魚食木盒子,劉正見狀,立馬閉嘴不言,看起來乖巧得很。

劉赫這才重拾心情,麵容再次恢複成了那副和藹可親的樣子,看向了諸葛亮。

“我這皇兒,頑劣得很,倒是讓你見笑了。”

諸葛亮搖擺著羽扇,忙道:“不敢不敢,大皇子天性率直,聰穎非常,乃世之人傑也。”

劉赫瞄了劉正一眼:“這小子有多少斤兩,朕還能不知道麼?和足下相比,他實在差得太遠了。日前,飛鷹衛向他傳訊時,他委托飛鷹衛帶回來的信件中,曾提及你對他說過的一番平定天下之策論,朕與文若商議良久,頗覺新穎,故而在此專候,想與你當麵探討一番。”

諸葛亮萬分動容:“亮何德何能,勞陛下親候於此,萬分惶恐之至。”

“朕說了,都是自家人,這等虛禮就免了吧。”劉赫擺了擺手:“你說,方今天下局勢,任何一方,要想單以武力取勝,從而剿滅其他勢力,都已是難如登天。要取天下,勢必要從人心著手,否則,縱然能以兵鋒取勝,也將損失慘重,影響國勢,不知朕有無理解錯?”

諸葛亮說道:“陛下所言,確為草民之意。”

“嗯,沒錯就好。”劉赫看著他道:“你且先說說,為何以兵鋒強攻,會影響國勢?”

諸葛亮道:“陛下當知,如今內外局勢,朝廷雖是一家獨大,鶴立雞群,以朝廷實力,要單獨剿滅任何一方諸侯,都是易如反掌。然而,劉焉、曹操謀逆,劉備、孫堅、士燮也是彆有所圖,朝廷越是強大,他們便越容易沆瀣一氣,聯手對抗。如此一來,日後再有戰事,便絕不會僅僅是朝廷與其中一方之戰,勢必會將多方諸侯,都牽涉其中。”

“如此大戰,雙方用兵,隻怕不下百萬,曠日持久,血流成河,各方精銳之士,海內忠勇之徒,便將損折大半,並使國庫空虛,非十數年之休養,不可恢複元氣。”

劉赫輕捋虎須,頻頻頷首,而劉正則是滿眼得意之色,仿佛說出這番話的是他自己一般。

諸葛亮用羽扇在麵前的桌案上畫了一圈:“除此之外,大漢之地,強敵環伺。南匈奴為陛下早年所滅,鮮卑業已臣服,其中諸多部落,都遷入漢境,學習漢話和耕種、紡織之道。西羌各部,由胡市之商貿往來,再加上關羽、馬超等大將,頻頻征討尚未臣服之部落,自行扶持聽命於朝廷之首領,再施以天恩,贈送宅邸、田地,減免賦稅,如此恩威並施,西羌也無大患。然他們終究不曾完全歸化大漢,中原稍有變動,這些人隻怕未必可靠。”

“即便他們忠心一片,可幽州之北,尚有烏桓、高句麗為禍一方,且陛下重新掌控涼州,如敦煌、酒泉之地,漸漸安定,商貿頻繁,與我中原大地斷絕數十年之久的西域各國,也漸有重建往來之勢,其中又有多少良善之輩,多少貪惡之徒,猶未可知,此亦為隱患。”

“假使朝廷與各方諸侯聯軍,連月,甚至連年血戰,最終縱然一統天下,卻也要元氣大傷,屆時各方胡虜賊寇,趁勢而起,原本臣服的鮮卑、西羌,也或有複叛之心。國內逆賊餘勢,死灰複燃,起兵呼應,立時便是禍起蕭牆。”

劉赫聽得是兩眼放光,心中激動非常:“好,說得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朕今日受教了。”

“草民不敢。”諸葛亮欠了欠身道。

劉赫站起身來,向前走了一步:“那從人心著手,又是何解?”

諸葛亮也站了起來,說道:“大漢天下,近百年來,久曆滄桑。黨錮之禍,胡虜入侵,宦官當權,董賊亂政,及至諸侯並起,四方擾攘。天災肆虐,戰火遍地,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民心漸失,方有黃巾之禍。”

“諸侯之中,袁術,袁紹,公孫瓚,韓遂等輩,不知天時,不曉地利,不通人和,盤剝百姓,索取無度,使得民心遠離,實乃昏悖之主,自尋死路,焉有不敗之理?”

“然現今所剩諸侯,曹操、劉備、孫權,俱是一時豪傑,治理地方,井井有條,開荒、減稅、明法,使百姓得享安寧,自然多有擁護之。故此,其在治下郡縣之中,凡有征召,必一呼而百應。百姓既有餘糧,又歸心於彼,則軍糧、兵源一應而足,文武人才,紛紛投效,軍心士氣,亦非袁紹等輩可比。所謂大勢,無非如此而已。”

劉赫越聽越是驚喜,心中直呼:“好個諸葛亮,不愧是能作出隆中對的人,如今即便隻有十七歲,這眼界、格局,也是高人一籌啊。”

他急忙追問起來:“那以你之見,朝廷如何行事,才能將這民心,這大勢,爭取到手,又當以何等手段,來應對這內外局勢?”

諸葛亮低頭沉吟,搖著羽扇,在桌案之後來回踱步。

劉赫還沒著急,劉正先急了起來,他扯了扯諸葛亮的衣襟,嘟囔道:“賢弟,你倒是快些說啊……”

劉赫狠狠瞪了他一眼:“你閉嘴。”

劉正十分掃興地坐了回去,可眼光依然時不時朝諸葛亮瞄去。

這時,諸葛亮停下腳步,抬起頭來,說道:“草民以為,朝廷當堅持剿撫並用,有些人當撫,有些人當剿。這撫與剿,也當有所次序。”

劉赫大喜:“何人當撫,何人當剿?又是誰先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