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四章 司馬抉擇(2 / 2)

司馬懿說道:“孩兒如此說,是因為孩兒以為,父親既無法回洛陽朝廷,也不能去投曹操。”

司馬防卻是詫異了:“這是為何?不回洛陽,倒是在情理之中,為何曹操也不能投效?”

司馬懿麵色恭謹:“曹操此人,禮賢下士,行事果決,又有霹靂手段,雖也不失為明主,但孩兒算定,此人絕非陛下敵手,即便虎牢關一戰不至全軍覆沒,早晚也必為陛下所虜。”

“嘶……二哥,你好大的口氣啊。”三弟司馬孚,一臉震驚:“當今陛下自狼調起兵以來,幾乎未嘗一敗,隻有在曹操手中,曾有過幾次敗績,甚至於一度讓陛下本人都險些遭難。你如何就敢斷定他必敗無疑?”

“孚兒,且讓你二哥說完。”司馬防帶著威嚴的話語,讓司馬孚立刻閉口不言。

“多謝父親。”司馬懿拱手謝過之後,便繼續說了下去。

“三弟說得也並非有錯,曹操此人,確為當世梟雄,若是在大亂之時,此人實在是陛下的大敵,彼此爭鋒,鹿死誰手,實未可知。然而如今天下局勢,卻是不同。”

“如何不同?”司馬防追問著。

“其一,曹操最初與陛下決裂之時,陛下已然掌控了並、冀、司、幽四州之地,如今更是將涼、兗二州掌控於手中,此六州之地,承平多年,農桑興盛,百姓安居,其人口戶數,占大漢十有其七,國力強盛,比之昔日桓靈二帝坐擁天下十三州之時,隻怕都還有過之。曹操以區區一二州之力,便是張良複生,韓信再世,也難以力挽狂瀾。”

“其二,如今雖明麵上,是曹操、劉備、孫堅三方聯軍,再加上一個益州劉焉,也是蠢蠢欲動,然而,無論是陛下也好,天下人也罷,都認定曹操才是陛下的頭號心腹大患。在這三方聯軍之中,也隱隱有以曹操為首之勢。”

司馬朗點了點頭:“二弟這一點說的不錯。曹操無論實力、兵馬,都在孫、劉之上,畢竟單憑豫州之富庶,就不下於青徐二州之總和了,何況還有一個人口四百餘萬的荊州,雖然曹操隻占據荊南,可實力也絕對在其餘諸侯之上。以他為首,也是理所當然。”

“問題就在這裡了。”司馬懿說道:“所謂聯軍,不過是烏合之眾。孫、劉二人,與曹操並非一心,豈會真正與他齊心合力,討伐朝廷?虎牢關一戰,必定是曹操出力最多,也就難免為陛下所針對。以陛下的神勇,朝廷大軍之強橫,三方勠力同心,尚且沒有十成勝算,朝廷主攻曹操一方,曹操焉有不敗之理?”

“這……”司馬防一時間陷入沉思。

司馬懿繼續說下去:“孫堅攻打函穀關,劉備坐山觀虎鬥,或許都會有所斬獲,唯獨曹操,強攻也好,偷襲也罷,絕不會有半點機會。朝廷大軍,至少八成心力,都在防備他,有關、程、張、朱、高等將領之用,二荀、崔、徐等人之謀,可謂是無懈可擊,如此情勢之下,曹操戰敗,不過遲早而已。”

“一旦虎牢敗亡,便是兵敗如山倒,數十萬曹軍,當棄甲卷旗而退,那時朝廷大軍趁勝追擊不說,孫、劉兩家,也絕對會調轉槍頭,轉而瓜分曹操所占之城池。不出幾日,看似強橫的曹操,便會消失殆儘。”

他這一番話,讓司馬防等人,都為之感到震驚不已。

司馬防上下打量了自己這個兒子一番:“那依你之見,我司馬一族,莫非要投益州?”

聞言,司馬懿卻是不顧父親和長兄麵前,便直接嗤笑了起來,滿臉不屑之色。

“劉焉老賊,此刻都不知是否還有喘氣之力,其子劉璋,連守家之犬,也未必稱職,我司馬氏何等英雄,豈能明珠暗投?”

司馬防震驚之後,又十分歡喜起來:“說得好,說得好啊。那劉備、孫堅二人,你以為如何?”

司馬懿不假思索道:“此二人都是當世英雄,在大亂之時,都有稱雄於世之資本,如今雖然劉赫獨霸一方,然也並非絕無機會。我司馬氏若能輔佐其中一方成就不世之功,才是真正青史留名,家族萬代的良機。”

“嗯……”司馬防微微頷首:“劉備向有仁義之名,田豐、審配、陳登等人,投其麾下之後,多得重用,且言聽計從,短短幾年,幾乎兵不血刃,奪取青徐之地,實在是有旁人所不能及之智。”

“至於江東孫氏,曆來十分倚重地方豪族,我司馬氏文武兼備,實力雄厚,若是前往投效,也必能在江東有一席之地。隻是這二者之間,不知如何抉擇?”

司馬懿豎起了一根手指:“此事同樣簡單,一言以蔽之,但看我等有何進階之資了。”

“哦?我司馬氏有何資本?”

司馬懿指了指南方:“荊州一地,當初是如何落入曹操手中的?”

隻這一句話,便讓司馬防似乎恍然大悟,拍著大腿,大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