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土地兼並嚴重,農民失去大量土地,階級矛盾日益嚴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百姓無法生存下去後,走上了一條反抗的不歸路。
其三,外族入侵,耗光了朝廷的中央軍,導致朝廷沒有足夠武裝能力鎮壓不聽命令的地方勢力。
其四,外戚宦官專權,導致政治腐敗,黨錮之禍的連續發生,導致世家大族們開始不在信任漢朝的統治者。
官僚係統是一個國家能否正常運行的根基,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能讓國家這台機器正常運行起來。
而官僚係統的組成基本以士族為主,當士族不在信任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時,那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其五,在李傕郭汜掌權的那幾年,他們二人數次帶領麾下的軍隊在皇城下混戰,許多忠於大漢的名臣因此喪生。
素有漢末三傑之稱的皇甫嵩、朱儁、盧植也是在這幾年相繼去世。
大漢不但失去了最忠心且最有能力改變局勢的三位無雙忠義之士,而且他們代表的是,大漢的將門世家,大漢的寒門子弟以及大漢的世家大族。
如果他們還在,可以聚攏這三個階級的大多數力量,而當他們不在之時,這三股力量群龍無首,開始各自選擇自己的效力對象。
大漢積弊多年,在協弟上位前已經積重難返,如果沒有權臣把持朝廷,依靠明君名臣的組合,還有可能慢慢扭轉乾坤,然而上天並沒有給協弟這個機會。
從他少年繼位之初,直到最後被迫禪位,沒有哪一天是自己主政的。”劉辯侃侃而談,似乎要扭轉嶽飛對於漢獻帝的看法。
“縱觀這次朝廷的政變設局,調走董卓的關西軍、白起訓練的白波軍以及並州軍,如此環環相扣的設計,非張良、陳平之類的謀士不能完成。
我記得現在大漢朝堂之上並沒有這樣類似張子房、陳平這樣的奇謀之士,飛將軍李廣、廣平侯吳漢皆是作風勇猛的將軍,賈複以勇武見稱,晚年研究儒學,亦非奇謀之士。
不知是何人為當今陛下出謀劃策的。”嶽飛興致勃勃的說道。
“鵬舉怎麼忘了那位,被陳壽評為算無遺策,將他與張良、陳平相提並論,《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雖然後人們往往喜歡將他與亂武、毒士聯係在一起,然而縱觀他的一生,卻是一位心係天下蒼生,匡時濟世的奇謀之士。”劉辯不禁淡然的笑道。
嶽飛沉吟片刻,不禁眉頭緊皺的說道:“史侯所說的可是賈文和?他不是在董卓麾下任職,並且因為其出身涼州武威郡的緣故,頗受董卓的賞識,怎麼可能參與扳倒董卓的謀劃中來?”
“賈文和的一生,以自保為第一,其次在自己能力足夠之時,才會心係天下蒼生。
這也是為什麼董卓死後,王允發布殺儘涼州人的命令後,他要勸說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城。
也是為什麼李傕、郭汜、樊稠共同執政後,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欲圖起兵爭鬥,賈詡會不遺餘力的勸說對方,以大體責之,讓他們三人不敢擅動刀兵,免去了許多的災難。
但是自古以來,暴政者都沒有好下場,賈詡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後來他離開了李傕等勢力,投靠了段煨,後來離開段煨又投靠了張繡。
而現在董卓就是這樣的情況,離毀滅不遠了,所以賈詡為求自保,必定暗中投靠皇黨,以求謀得一條生路。”劉辯似乎早已經看穿了一切,向嶽飛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