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倒是能為陛下解決最後一個問題。陛下曾經說過,皇長子做任何事前都喜歡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先帝逝世,外戚與宦官爭權,大將軍何進又密謀引四方豪傑之士帶兵進京清君側。那時的朝廷,中央軍隊實力孱弱,外來的軍閥戰力深不可測,作為國之儲君,準備繼位的皇長子自然要留下後手,防止外來的諸侯尾大不掉,成為權臣。
劉和與荀彧在京城多年,很可能就是皇長子預測京城可能爆發動亂,提前安排他們離開京城作為後手。”賈詡如同抽絲剝繭般的說道。
“文和兄的分析倒也合情合理,隻是如果真如您所預料的一般,那皇長子謀略之深,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對於我們來說,也不知道是福是禍!”賈複目光深沉的說道。
現在的幽州發展太迅速了,統一整個幽州也隻是時間問題。
而目前的大漢朝廷剛剛發生了政變,正是內憂外患,根基不穩的時候。
況且大漢的天下,各地戰亂不斷,有舉兵反抗的,有不遵朝廷旨意的,有各自為政的,有陽奉陰違的,有閉關鎖州想當土皇帝的,有野心巨大,想在亂世分一杯羹的。
“如果皇長子真在幽州,不知陛下是如何想的?”賈詡試探性的問道。
“這天下原本就是皇兄的天下,當初父皇駕崩之時,也是皇兄繼位為帝,隻是董卓進京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加上朕從小是被董太後撫養長大。
雖然董卓和董太後並非同族,但是同為董姓,董卓自然想憑借同姓的身份成為新的外戚,而且朕那時年紀更小,便於控製,這才最終導致皇兄被廢。
如果皇兄真在幽州,朕自當迎回皇兄,禪位於他。
皇兄無論是在法統上還是謀略智慧,都不是朕可以比的。
朕相信大漢在皇兄的手中,一定會再現曾經的輝耀,走上另外一座高峰。”劉協小臉肅然,古井無波,讓人看不出此話的真假。
“陛下此話萬萬不可說,皇長子這些年在幽州必然培植了自己的勢力,陛下真要禪位於對方,他必定會帶領幽州的官員前來京城,朝廷之中許多重要的官職必定優先安排給他的親信。
您認為如今這些剛剛推翻董卓統治,在朝廷擔任重要職位的既得利益者會願意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時候,必定會再次叛亂,血流成河,大漢朝廷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
這些年光是內部的鬥爭,已經失去了許多有才之士,人才是一個國家能否興盛的關鍵。”賈複苦口婆心的勸說道。
“君文說得沒錯,當年霍光之所以廢昌邑王劉賀,就是因為昌邑王繼位之後,急於從霍光等大臣手中奪權,並將當初自己昌邑國時的下屬,逐一安排到重要的崗位,觸動了原本占據朝廷核心崗位的世家大族們的利益。
所以霍光才能一呼百應,與大臣們聯合,廢掉不太懂官場政治的昌邑王。
現在陛下您想禪位於您的皇兄,如同君文所說,皇長子這些年在幽州必定有自己的心腹,他如果重登帝位,有當年董卓廢帝的前車之鑒,不可能不重用自己的親信。
如此一來,必定和現在朝廷占據重要崗位的世家大族產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