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安定郡。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共有十二個縣城。
光武帝複國後,為了招納安撫南匈奴等草原民族,將上郡、朔方郡的漢人百姓南遷,並將這裡讓出來給草原民族定居,又分出安定郡六個縣重新成立北地郡,同樣讓部分胡人在此定居。
安定郡境內有清水河與涇河兩大水係,導致這裡土地肥美,沃野千裡,水草充沛,牛羊無數。
因為地理環境非常適宜遊牧民族的生活,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涼州最強羌族先零羌的聚集地。
先零羌是羌人中繼研種羌以後最強大的部落聯盟,東漢涼州的羌人叛亂大多數都是他們先零羌挑起的。
東漢初年,因為天下各地戰亂剛剛結束,百姓恢複生產不久,養活各地的士卒成為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高密侯鄧禹就曾經建議,安定郡地廣人稀,饒穀多畜,可以把中央的軍隊拉到這裡屯田駐軍,就地養活士卒。
東漢中期,尚書仆射虞詡在談到安定郡時,就說這裡沃野千裡,群羊塞道。
公元168年,靈帝時期,安定郡爆發了逢義山之戰,羌人僅僅牲畜就損失了多達二十萬餘頭之多,可見這裡畜牧業之發達,糧食產量之豐厚,並非浪得虛名。
東漢初期,安定郡的郡治一直是處於安定中部區域,清水河南端的高平縣。
中後期開始,羌人多次爆發大規模起義,大漢漸漸失去對清水河流域的控製,
郡治也從中部的高平縣向東南遷到了臨涇縣。
又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安定郡漸漸形成了四方勢力。
在東南以郡治臨涇縣為中心,主要是漢人的勢力範圍,安定郡內的三萬百姓基本上都生活在此。
而在中部的涇河流域附近則是安定盧水胡的勢力範圍。
西部則是罕幵羌的生活區域,因為其種族相對弱小,故而占據的是安定郡最為荒涼的地帶,他們勢力範圍的西北部甚至已經接近騰格裡沙漠的邊緣。
東北部則是勢力最強大的先零羌聚集區域。
安定盧水胡與罕幵羌整體實力弱小,在數十年前受到其他羌人的誘惑,參與起事,被大漢軍隊鎮壓後,損失慘重。
自此變得非常老實,之後無論涼州如何混亂不堪,其他羌人如何反抗大漢的統治,他們皆不再參與其中,謹小慎微的繁衍生息,或許當年的打擊對他們實在太大。
即使大漢盛況不再,江河日下,他們也始終沒有反誌。
而白起此次率軍北上的目標,自然是安定郡東北方不甘於平凡的勢力先零羌。
先零羌作為羌族諸部落中,實力最強大的族群,仍然麵對漢軍之時,敗多勝少。
他們最近一次與漢軍交戰,還是在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涼州爆發大規模羌亂,以先零羌為首的各羌族部落開始瘋狂攻擊當地的漢人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