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太學生運動(2 / 2)

那時朝廷就算要怪罪,也是大家共同承擔後果,正所謂法不責眾,朝廷為了大局著想,不可能對我們三家處罰嚴重。

再說,項羽知道荊州南北與徐州都有隨時進攻江東的準備後,必然從嶺南返回,坐鎮江東,絕對不會繼續在嶺南深入,我們也算解了嶺南的困局,對得起大漢朝廷與陛下了。”鄧禹建議道。

“仲華此計與我不謀而合,我亦讚同仲華的計策。我們荊州的軍隊水戰能力頂級,陸戰能力比不上徐州吳起麾下的武卒,也不如荊南猛虎孫堅的軍隊。

因為江東三郡與我們同出大江以南,並沒有長江天險,我們進攻江東三郡當以陸軍為主,水軍為輔,而項羽的部隊這兩年在江東幾乎所向無前,頗有當年西楚霸王的風采,實在不是我們現在可以力敵的。”蒯良抱拳一禮的說道。

蔡瑁等荊襄豪族皆附和鄧禹的意見。

嶺南地區的危局與他們何乾?隻要不讓他們出兵就行,否則,糧食錢財的消耗,還不是他們荊襄豪族們出。

劉表當年單馬入宜城,依靠拉攏荊襄豪族蒯氏與蔡氏,坐穩了荊州刺史的職位。

此事確實能看出劉表個人能力非常之強。

但正因為如此,作為空降兵的劉表,在荊州並沒有嫡係部隊。

當時整個南郡的軍隊,除了極少數屬於朝廷編製的正規軍外,其餘大多都是地方豪族的私兵。

這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在長江以南,遠離京城的郡縣,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好在這兩年開始,他也以荊州刺史的名義不斷招兵買馬,派遣到江夏的鄧禹、曹參皆是他提拔與行伍之間的嫡係。

他比起兩年前初到荊州之時,說話也越來越有底氣了。

劉表見到眾人都讚同鄧禹的計策,或許是因為自己年近五十,又可能是荊州這地理環境、文化氛圍確實適合養老。

他失去了早年參加太學生運動的銳意進取之心。

太學生是漢朝國立最高學府的學生,太學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清華、北大。

太學始設於漢武帝時期,光武帝複國後,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

東漢自建立到滅亡都非常重視太學的建設,到了東漢末年,太學生的人數高達三萬之多。

這裡麵幾乎囊括了大多數豪門孩子,世家子弟,王室後裔,甚至許多有才的寒門子弟同樣能進入太學學習。

但是到了東漢中後期,隨著各地少數民族的叛亂,土地的兼並、天災的頻發、外戚宦官互相之間爭權奪利,兩次黨錮之禍導致許多士族與劉姓皇室之間離心離德,大漢王朝儼然已經走上了沒落的道路。

麵對朝廷政治的腐敗、百姓生活的困難、地方官吏的混亂,漢朝的太學生們開始經常聚在一起評論時事,針砭時弊的發表言論,批評外戚與宦官的腐敗。

他們認為大漢如果還不改革,必將走向滅亡之路。

既擔心王朝的覆滅,又對自己前途感到迷茫,於是他們開始不再坐以待斃,而是進入到朝廷的政治之中。

東漢中後期爆發過兩次太學生運動,而當時年少氣盛的劉表正是參加了第二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