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本以水稻為主,而北方則是粟、黍、小麥等農作物。
從文化來看,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受到黃河文明的影響,而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則受到長江文明的影響。
黃河距離中原更近,黃河文明更貼近中原人的生活方式、民族風俗。
而長江流經的區域大部分是古代楚國、吳國、越國,長江文明更貼近吳越、楚文化。
從現代來看,秦嶺淮河是一月份零度等溫線,是八百毫米年降水量線,是亞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
從政權來看,戰國時期,楚國在秦國崛起後,將都城遷到了壽春,這裡正是淮河一線。
三國時期,吳國與魏國的多次交鋒也都是圍繞淮河一線展開的。
自古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
南方政權大多雖然割據長江以南,但是戰線往往會推到淮河附近,因為雖然有長江天險作為天然防線,但是長江的流域實在太長了,完全防不勝防,被突破是早晚的問題。
所以南方政權想要安全,必須把戰線推到淮河一線,甚至飲馬黃河。
這也是當年為何楚國畏懼秦國的強大,遷都到了壽春,已經到了淮河附近,而非長江以南的地區。
而孫吳政權與曹魏政權的交鋒也一直發生在淮河附近的合肥、壽春以及濡須口,而非徐州。
有人認為孫吳之所以不攻打守衛力量更為薄弱的徐州,用當時呂蒙的話來說:“徐州的地勢,隻通陸路,是驍勇騎兵馳騁的地方,更利於曹魏的虎豹騎作戰。
對於我們來說,徐州的守備力量並不強,可以輕而易舉的攻下,但是卻需要投入七八萬的兵力鎮守,還不一定能守住。”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孫吳拿下徐州,曹魏仍然可以從壽春出兵南下,攻打濡須口。
隻要濡須口守不住,則江東危矣。
所以曹魏當時一直南下孫吳,就是主攻的濡須口,而孫吳一直北上,就是猛攻的合肥,即使有曹魏名將張遼一直坐鎮合肥,孫吳方麵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而沒有去攻打更為輕鬆的徐州。
兩晉時代,前秦天王苻堅率領八十餘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爆發的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淮河的支流上。
他並沒有選擇進攻荊州的襄陽,而是直接攻打淮南地區,對於苻堅來說,他們八十餘萬大軍,東晉不過八萬,他們的大軍投鞭就能斷流,就是拿人堆都能把對方壓死。
拿下淮南還不是輕而易舉,淮南有失,東晉就沒有力量在與他們抗衡了。
到時候統一南方,成為這個時代最靚的仔,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
然而淮南的防線自古以來就被構造得固若金湯,被曆代軍事大神修建了一遍又一遍,又豈是如此好突破的。
東晉依靠北府兵的強橫戰力,最終讓前秦天王夢斷淮河,也讓他切身體會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