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郡,真定縣。
華夏上古時期,飽學之士認為高山“峻極於天”,對其加以崇拜,即稱“嶽”。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隨著“五行”之學說開始盛行,“五嶽”也應運而生。
秦漢之前,並沒有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製,並且各國的疆域有限,故五嶽之製因勢而異,各有不同。
到了漢武帝時期,五嶽製度才被正式創立。
漢武帝劉徹南巡時,見天柱山景觀奇特,便將其封為“南嶽”。
到了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正式頒詔,確定以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
隋文帝時,為了擴大疆土,定湖南湘江之濱的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
漢朝時,為了避漢文帝劉恒諱,將恒山改名為常山,所以常山郡又稱恒山郡。
…………
真定縣曆史悠久。
春秋時期,姬姓白狄族人在古正定附近建立了鮮虞國。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前489年)鮮虞國被中原大國晉國所滅,戰敗的鮮虞國王族之人四散而逃,潛伏隱居。
戰國初年,三家分晉後,中原大國被三個諸侯瓜分,鮮虞王族之人看到複國的希望,再次於古正定附近建立了中山國,在此設東垣邑。
中山國後來被趙國所滅,東垣邑也成為趙國的領土。
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實行郡縣製,改東垣邑為東垣縣,屬巨鹿郡。
漢朝建立後,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去世前一年,巡視到東垣縣時,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自認為時日無多,心有所感後,將東垣縣改名為真定縣,寓意真正安定,屬恒山郡。
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皇帝劉恒諱,將恒山郡改名為常山郡。
此時真定縣外的一座土山之上,一名青年正跪在一處土墳前,墳墓附近擺滿了酒、五穀、糕點、水果等祭品。
貢品前亦有香燭燃燒以傳達香氣,以及燃燒的紙錢,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和對神靈的供奉。
就在青年正專心致誌的祭拜時,突然身後傳來一名男子的聲音,打斷了青年的祭祀。
“大哥,你今日果然來到了父親的墓前,這兩年你了無音訊,不見蹤影,我還以為你出事了。
天可憐見,我每年來為父親掃墓,終於等到您!”說話的男子,正是經過趙雲引薦,如今在幽州軍中擔任軍正一職的夏侯蘭。
夏侯蘭,常山郡真定縣人,與趙雲同鄉,從小相熟相知,雖然不是同一個村子,也隻有一河之隔。
由於趙雲父親與夏侯蘭父親相交莫逆,趙雲與夏侯蘭不但是從小一起的玩伴,亦是摯友。
原本曆史中,趙雲在兄長趙風英年早逝後,以長兄為父,守孝的名義辭彆公孫瓚,返回家鄉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