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時而至,賢質之士,繼序昭穆,使四海泰平,黎民安康,能者以居,踐祚寶座。
先皇心知肚明,他駕崩後,蕭氏並沒有合適的繼位之人,唯二兩個嫡親的兒子,一個心胸狹隘多疑猜忌,一個心機深重步步為營,其他庶子更是歪瓜裂棗,不堪大任。
憂心大昭的未來,一邊四處征戰,一邊嘔心瀝血修訂完善憲法,甚至在罪己詔的最後表明態度。
待到時機成熟,不拘是不是蕭氏的血脈,隻要是合適,有賢德的人,都可以繼承皇位,前提的必要條件是‘四海泰平,黎民安康’。
冷酷無情又心懷天下。
先皇知道,如果不是蕭氏的人繼續掌權,那麼等待蕭氏一族的將會是滅族之災。
他並不在乎自己的族人是否會消失在曆史洪流中,隻想為天地立心,建明義理,扶植綱常。為百姓立命,為萬世開太平,謂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澤,垂於萬世。
先皇的罪己詔,才算是真正的遺詔。
***
盒子和遺詔就這樣攤在內室的桌子上,蕭清瑤已經離開王府,隻留下沈明珠呆坐在原地,看著桌子上的罪己詔愣神。
蕭清瑤離開前說的最後一句話,在她腦海中回蕩。
她說“阿娘,全身而退不是找個地方藏起來,不問世事,不聞是非,遠離紛爭,而是站上至高點。不為棋子,便為棋手。外物為用,己身為本。不進則退,不死則生。不爭大爭,大爭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