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災情爆發(1 / 2)

首輔 煌煌華夏 3591 字 1個月前

在陸遠的強勢壓迫下,縱使這群人有再多的不忿,最終也隻能俯首忍下。

他們隻是來自江南各地書院的老師,是教書匠,不是總兵、知府這些文武官員,他們雖然在學術界和士林具有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暫時無法具象化的影響到陸遠。

當然,在其後的時間內,也有江南不少官員給陸遠寫了書信,隱晦的表示希望陸遠能再多多斟酌。

如此大動乾戈的革新教育,是否過於激進。

對於這些勸阻的書信陸遠暫時沒有去,因為他現在實在是太忙了。

除了要給新教材的編修出具指導意見之外,陸遠還要坐鎮通政使司,彙總江南各省乃至各府目前的情況。

備災!

“今年有大災?”

“不至於吧,雖說今年確實比去年熱,但也不至於如明台所言,會發生大規模的旱災吧。”

整個五月沒人相信,但直到六月份依舊不下雨的時候,地方的官員才驚慌起來。

旱災的確發生了。

但最先鬨出災情的並非江南,而是河南。

洛陽、許昌、開封等府大旱,河床乾涸,莊稼幾乎絕產。

而就在河南報災情的同時,山東東昌府、兗州府也報了旱情,繼而是南直隸的徐州、泗州等地報旱。

也就是說這一次的旱情,圍繞著淮河上遊直到淮河下遊沿畔所有州府爆發。

涵括部份黃河流域。

黃淮河流域平原居多,除了河南部分府縣地處山丘之外,向東一大片都是淮河平原,受災嚴重。

河南藩司衙門和山東藩司衙門第一時間向北京報災,可讓兩省自己都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寫給北京的災情彙報才剛送出去兩天,南京通政使司先派人來了。

“曾蕃台,河南受災情況如何?”

河南左布政使曾均望著眼前這個自稱南京通政使司右參議的潘季訓,一時間也吃不準後者問自己這個問題做什麼。

你南京管的也太寬了吧,我河南又不歸你們南京領導。

“潘季訓潘參議,您是?”

“下官奉命而來,專為河南旱災之事。”

“您說奉命,那是北邊”

“不,就是南京。”

潘季訓直言道:“災情緊急,南京有充足的賑災糧,從南京調運最快,蕃台,救命還分南北嗎。”

曾均先是一愣,隨後深以為然的拱手。

“潘參議說的有理,那就讓老夫為潘參議介紹。

時下河南受災四府十七縣,直接絕產減產的田畝達到一百九十四萬畝,受災百姓六十五萬人。”

“需要多少糧食能渡過這次災情。”

“按照平均一個人一天二兩稀粥來算,六十五萬人就得是十三萬斤,這大旱不知道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如果耽誤了秋種,那麼就要到明年開春了,七個多月二百餘天,少說也得四五十萬石糧。”…。。

“一人一天二兩稀粥,會餓死人的吧?”

潘季訓皺起眉頭來。

曾均苦笑一聲:“如此大災之年,哪有不餓死人的道理,隻能說儘量節衣縮食,勉強捱過吧。”

“河南的儲糧情況如何?”

“不理想。”曾均搖頭一歎:“河南太窮了,這些年交完朝廷的賦稅,一直都是不溫不飽,府庫裡雖然還有六七十萬石的儲糧,但朝廷有十萬京營兵至今仍駐河南,人吃馬嚼耗量巨大,需得我們河南當地供應啊。

所以真正能拿出來的最多也就幾萬石,能撐十天半個月,等朝廷撥糧下來。”

“從這裡往南京,最快隻需要三天,從南京調糧來也隻需要七到十天,一來一回時間來得及。”

潘季訓言道:“曾蕃台為什麼不派人去南京報信。”

曾均遲語,苦笑一聲。

“潘參議這不是拿老夫玩笑呢嗎,向南京報災,豈不是逾製。”

“人命關天,是六十五萬條人命重要,還是所謂的規製重要?”

潘季訓這時候才取出一道書信來遞給曾均:“曾蕃台看看吧。”

“這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