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萬學生一萬個班,也就需要大概七千五百個教師。
每個月給教師開的月俸為一萬五千兩,全年十八萬兩。
現在所有成本已經通過詳實數據的形式統計出來了。
這些孩子的義務教育總花銷為一年:六十九萬四千石糧食、二十萬石蔬菜、十八萬兩教育成本。
一次性支出包括二十萬兩教室建築支出和一百五十四萬兩教材成本,合計一百七十四萬兩一次性支出。
年耗糧食明代折銀四十萬兩、蔬菜折銀沒法給準數,因為菜種不一樣,古代也
沒有大棚技術,不可能所有蔬菜幾乎平價,按時令價格有記載的來做準數,一斤芹菜才三文錢,韭菜一文錢,胡蘿卜一文錢兩斤、大蒜八文錢一斤、水果荔枝龍眼十文錢一斤、梨桃杏五文錢一斤。
總之蔬菜這東西,一斤也就在二三文錢左右,一石不過0.3兩白銀,二十萬石也就隻是六千兩。
每年的消耗總計為五十八萬六千兩。
請問,書中的主角和明朝承擔不起這筆教育成本嗎?哪裡不現實!
再回答第二點質疑,即損失勞動力對農民家庭的負擔。
姑且我們將五歲到十歲這一區間的孩童也算作勞動力。
我們將這些孩子全當成一個成年勞力來看待。
損失一個勞動力,大概會使一個五口之家損失接近三成的農業生產力,《明代後期糧食生產力的提高》數據顯示,明代江南水田,一畝地產量為1.7石,一年兩熟算3.4石,十畝地,三十四石糧
減產三成損失為十石糧食。
四十萬孩子全部按獨生子算,拉滿了也就四十萬個家庭,每年減產損失為四百萬石糧食,沒錯吧。
這四百萬石糧食的減產從哪裡補?
這裡不寫了,因為前文寫過。
我這裡隻引用另一組數據,數據來自《東印度公司報告》。
東印度公司總督查爾斯·康沃利斯1793年在印度孟加拉管區製定柴明達爾永久地稅製,規定殖民地的百姓要繳納的稅賦為10/11。
你沒有看錯,是十一分之十!
大明是三十分之一。
為什麼要下意識的將明朝的稅收標準套用到殖民地呢?
如果殖民地也是三十分稅一還叫殖民嗎?
這每年減產帶來的四百萬石糧食,並不是生產一億兩千萬石才能收上來四百萬石的糧稅,很可能,隻需要殖民地生產個五六百萬石就能收上來了。
我們仁慈點,不搞殺雞取卵,二稅一,比柴明達爾永久地稅製寬鬆四倍,這很人道主義了吧,也僅僅隻需要殖民地生產八百萬石糧食就足夠滿足這個缺口了。
而葡萄牙人在正德四年殖民滿剌加及其周邊島嶼的時候,其一年從當地掠奪的資源就是這個數字的十倍了!
查爾斯·康沃利斯在孟加拉一年的稅額更是高達二百六十八萬英鎊!
這還僅僅隻是一個孟加拉地區。
1793年一英鎊的購買力可比清朝國內一兩白銀高好幾倍。
感謝每一位衣食父母的支持和質疑,因為你們付費了,所以我必須要回應。
而數據,是最直白的回應。
現在,還存在所謂的理想化、超現實嗎?
希望大家能夠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