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興唐正文卷五八、劍南在平定交趾後,朝廷的勢力,便從川南、都泥江和朱鳶水三個方向進入楊氏所建立的“大義寧國”境內,恢複大唐時對劍南道的統治。
在大唐滅亡的同時,在劍南割據的南詔國也是走向了變亡。先後出現鄭買嗣所建立的“大長和國”,趙善政所建立的“大天興國”和楊乾貞所建立的“大義寧國”,這幾個政權的交替更換,相互廝殺,也是引得劍南地方民不聊生,怨氣衝天。
共和十四年,楊詔發動兵變,囚禁其兄楊乾貞,自立為王。
段思平與善巨城守將高方、董伽羅聯合,趁機起兵。
共和十七年,段思平率軍在據橋大敗楊軍,楊詔兵敗自殺。楊乾貞在得知兵敗的消息後,棄“羊苴咩城”逃往威楚府,並向朝廷稱降。
楊氏勢力,在段高聯軍的打擊下,在戰場上接連失利,整個所謂的“大義寧國”局勢在一年多年的時間裡,已經徹底糜爛。
時值春夏之交,劍南道的氣溫倒也算是宜人,比交趾和廣南西路潮熱的氣候要顯得清涼了許多。
交趾鎮守使李繼忠所部在水師的配合下,三多大軍浩浩蕩蕩沿南定江進入秀山郡,從南部向昆州進軍。
而嶺南西路招撫使安審琦、靜江節度使何福進也是率軍從羅雄前往昆州。
在川南,川南節度使李仁罕攻會川府,黎州漢源鎮守使張覺攻建昌府,唐軍趁機大舉直入劍南。
此時哀牢山的山地間,唐軍的隊伍延綿三十餘裡,相互之間依然保持著有機的聯係。
由於劍南崎嶇的山地地形,自大軍進入昆州之前,便不可能在行軍的時候還保持嚴謹的軍陣了。為求穩妥和避免意外,李繼忠仔細規劃,令大軍放慢行軍速度,各軍呼應前行。
儘管速度不快,但是三萬多大軍在進軍時,也是浩浩蕩蕩。
此時的劍南,內亂自生,朝廷大軍在進入其地後,根本就沒有遇到抵抗,所到之處皆是望風而降,倒也省了唐軍許多麻煩。這受夠了戰亂之苦的劍南百姓在見到朝廷大軍後,反而是感激涕零,主動為大軍帶路,爭當向導。
隻不過李仁罕在進攻會川府時,卻遇到了頑強的抵抗。
南詔軍也是沒了退路,段思平之弟段思良糾集了兩萬餘兵馬,意圖據城頑抗。
六月,延綿的紅色旗幟出現在南詔軍的視野當中。
李仁罕率三萬南川軍包圍會川城,戰鬥隨之打響。
戰鼓陣陣,攻城的部隊陸續在城外的坡地聚集列陣,隊伍以數百人為一陣,部分火炮已經在城外的山頭上擺開。
“怎麼到了現在,南詔人還妄圖據城頑抗?”從建昌率軍趕來支援的張覺在觀察了一下城頭的情況,把手裡的望遠鏡放下後說道。他是李仁罕的外甥,是朝廷為數不多與主將有親屬關係,而沒有被調離的統兵大將之一。
現在進攻城池對唐軍來說,已經基本不算是什麼特彆困難的問題。
“他們也是沒辦法,再跑大軍就直趨羊苴咩城下了。”李仁罕說道,他的部隊久在川南,對於穿山越嶺已經是十分適應,而且有馬湖江上的水路運輸,他也不用擔心後勤補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