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用了常見的黑屏開場,能聽到鼓聲,隻聞其聲不見其人,主要是為了吊起觀眾的好奇心。
然後出現了中文片名字幕——爆裂鼓手。
鼓聲從緩到急……越來越激烈的鼓聲,意味著故事的衝突性會越來越激烈。
鏡頭一開始給的是主角在勤奮的練鼓,遠景顯現出空曠的教室,對比出了主角一個人獨自默默孤獨的追夢。
鏡頭從遠緩緩推到近,整個鏡頭就像美妙的音樂,給觀眾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這部電影並不搞笑,所以現場沒有什麼笑聲。
現場有很多都是專業的媒體和影評人,他們看電影的角度非常多,剛開始就能看出這部電影的攝影和剪輯相當的牛逼。
如果說郝運《心迷宮》是以劇本結構和拍攝手法取勝,那現在的《爆裂鼓手》就是走了完全不同的一個方向。
剪輯、美術、攝影、音樂、表演……
每一種都做的非常到位。
影片經常用鏡頭去模仿角色的視角,和主角看到的景彆,這樣能讓觀眾以角色的視角去感受角色的情緒和內心活動。
所以觀影沉浸感做的非常好。
全程幾乎都沒有人說話和亂動,在電影之外最多就是有人咳嗽兩下。
郝運握了握安小曦的手,這是一個撫慰的動作。
意思是不需要緊張,咱們的電影已經成功了。
他又不是陳楷格,狂妄自大的以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喜歡他的電影,如果現在喜歡不了,就十年後再喜歡。
郝運是結合電影本身,再根據現場的反饋做出的判斷。
至於同樣緊張的馮元征,郝運就愛莫能助了,而且一般能演變態的人,心理素質肯定不是一般的好。
你自己管你自己吧。
電影沒有什麼複雜的結構,所以觀眾可以一氣嗬成的看完整片。
電影放映結束後,現場立刻響徹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這種掌聲並不是禮節性的鼓掌,它非常的激烈,而且持續很久,很多人甚至站起來鼓掌。
他們覺得自己見證了一部好電影的誕生。
不是那種雲裡霧裡不知道說什麼的,也不是刻畫痛苦博同情的,就單純的是一部電影,它用電影的語言給大家講述了一個易於理解的故事。
但是它又不是那種淺顯沒有內涵,平乏沒有感染力的類型。
這位來自華夏的天才導演,用真實的作品,再一次成為電影節上受到追捧的導演。
可以預想到的是,此後的幾天媒體一定對他大肆的誇讚,觀眾也會為了搶一張《爆裂鼓手》的電影票早早的去排隊。
同時,評委會也將麵臨巨大的壓力。
這樣一部純粹的電影,你們要如何來安排它。
給不給獎?
不給獎……
在電影節已經過半,幾乎沒出現什麼亮眼作品的同時,這一屆評委會和整個柏林電影節,恐怕都要遭受全方位的質疑。
柏林從來沒有一家獨大。
歐洲電影節有三大,三大之外也不是沒有競爭對手。
此外,奧斯卡帶來的壓力,讓這一屆的柏林電影節星光慘淡,優秀作品也越來越少。
真要是出現《爆裂鼓手》一個獎都沒有這樣的爭議,這幾個評委以後估計就沒有電影節還願意請了。
電影結束後,郝運和其他幾個人站到台上接受采訪。
相比較電影開場之前的枯燥提問,這個時候現場頓時就激烈起來了。
“郝導,是什麼原因想要拍攝《爆裂鼓手》這樣一部影片?”
“本片的剪輯師張一凡似乎並沒有特彆有力的作品,你為什麼選定他來作為本片剪輯師呢?”
“挑選演員的時候有困難嗎?影片中曹遠征的角色詮釋的非常出彩,我們很抱歉的認為超越了你飾演的主演角色,是否可以了解一下選角過程。”
“連續多部成功作品,郝導已經是青年導演的典範,對於那些正在為他們的處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奮鬥的電影創作者,你有什麼建議嗎?”
……
問題一個接一個,郝運風趣幽默,侃侃而談,大家觀影時候的壓抑在問答階段得到了一定的釋放。
隻可惜,放映廳很快就要迎接下一部電影了。
所以郝運不得不宣布首映結束,帶著大家退出放映廳。
如果說電影在放映之前,郝運還單純的隻是憑借自己的個人魅力,還有戛納最佳編劇的頭銜,在電影節期間混的如魚得水。
而跟著他來的馮元征和安小曦等人,更是隻能借助他的光芒。
那麼,在電影首映結束之後,情況就立刻發生變化了。
郝運的新片得到了首映觀眾和媒體的肯定,他帶來的這些人同樣也成了電影節的“嬌客”。
尤其是馮元征、張一凡、趙斐三人。
馮元征演的實在是太好了,郝運飾演的男一號和他完全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