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外星人的目的(2 / 2)

我知道大家可能有所擔憂這樣做會引狼入室,我們人類文明一直以來都是持有開放向外的思想態度。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人類不斷向外太空發射了很多奇形怪狀的各類星際探測器,試圖找到地外文明,與外星人取得聯係,證明我們不是浩瀚宇宙中那個孤獨的,唯一的存在。”

“這也是我們人類文明的一大趨勢,是對是錯我們事後才知道。我們人類終究是像一個嬰兒般,對地外文明想象的過於美好,而忽略了星際探索的危險性。

我們人類也就最近幾十年來,以和平友好的發展方式製定我們的遊戲規則,和平發展也僅僅隻是幾十年時間,這對於人類漫長的曆史長河來講,隻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但我們人類在那上百萬年的時間裡,主要是以搶地盤,求生存為主的發展模式。外星文明是否真的也像我們一樣,充滿友善,和平共處嗎?”孫睿院士對此不禁質疑道。

曹景鴻院士對此倒是樂觀,他分析說:“回顧我們人類發展曆史,過往的上百萬年人類進化史主要問題是生存問題,後來在生存問題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宗教思想問題,發展到現在是意識形態問題。

我們人類一步步走來,首先是科技進步解決了我們的生存問題,不再為生存問題而發生大規模的搶地盤搶人口的暴力掠奪和殘酷殺戮。

宗教信仰問題也在我們的文化思想進步中逐步淡化,目前人類發展就隻剩下了意識形態問題。我相信隨著我們人類的文明進步,意識形態也會在人類文明發展中逐步弱化。

反倒是一些發達國家人民聖母情節泛濫成災,為保護物種和生態平衡不予餘力,這種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我以為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象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削弱意識形態的一個鮮明例子。

既然外星文明科技高度發達,那麼他們早已經不必要為生存問題發生戰爭和搶奪殺戮。宗教信仰更像是一種集體社交,是一種色彩鮮明的思想互動生活方式。宗教不再是宗教信仰,而是變成了一種生活信仰,以這種生活信仰方式來傳達人的內心訴求。

比較鮮明的例子是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競爭關係,同一宗教不同派係之間的競爭關係,以及同一派係不同門店的競爭關係等形式。

這種競爭關係主要是以信徒為主,是一門生意,誰發展好信徒,服務好信徒,誰就能贏得信徒的信賴,誰的生意就蓬蓽生輝,財源滾滾。

這就是現代式的宗教改革,殘酷的自由競爭使宗教之間,派係之間,門店之間適者生存,成了時代的潮流。

反觀歐洲中世紀宗教,主要是通過壓迫和欺騙信徒這種惡劣手段來達到洗腦和統治目的,以贖罪卷這種卑劣的宗教壓迫和欺詐方式達到高潮。

那時,宗教和信徒之間的關係是從屬關係,恰恰跟我們現代宗教信仰以服務信徒的發展模式相反。

我講這些的目的,想說什麼呢?能說明什麼呢?既不是抨擊宗教信仰,也不是傳揚宗教信仰,我是想以此來說明人類的文明進步突破了生存,宗教,最終也會突破人類的意識形態。

人類發展至今之所以還存在意識形態的隔閡,除了曆史文化遺留和地緣政治因此之外,最大的阻礙是我們依然蝸居在這個狹小的藍色星球上,歸根結底還是生存問題,資源分配問題。

當外星人科技文明突破母星,飛往星辰大海的宇宙空間時,他們還會存在我們人類這種狹隘的意識形態嗎?還會為生存空間大打出手嗎?

一個初級文明智慧生命體,雖然存在著巨大的貧富差距,但也誕生了如此之多聖母以及人文主義者。

如果把這種視角切換到科技高度文明的外星人社會,難以想象他們文明聖母們泛濫成災到什麼程度,固然,人文主義才是他們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

一個永遠不用為生存發愁的高等文明社會,這樣的智慧群體現象裡,抑鬱很有可能是一種及其普遍的存在,有追求的外星人會去追逐更高權力,享受更高冗餘和待遇。

我想,總有一樣東西是外星人向往和追求的,比如資本和權力,不也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嗎?我因此大膽推斷,外星人來我們地球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權力統治,享受無上榮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