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心中咯噔一跳,他不會認為這是為隴右增加兵馬。
而是,河西!
聖人想讓李瑄兼任河西節度使,統領河西七萬五千大軍,配合隴右,與吐蕃大戰。
這還得了!
一個未及冠豎子控製十五萬大軍,假如真把吐蕃打得一蹶不振,豈不是要入相?
“回聖人,臣以為夫蒙將軍剛陣斬莫賀達乾,剿滅突騎施餘孽。現在兵部尚書又不空缺,貿然將其調走,不單是夫蒙將軍寒心,還會令其他邊帥不安。”
李林甫以此為由勸說道。
“夫蒙將軍是名將,曾在西域立下功勳,但夫蒙將軍自離開西域後,西域就不再傳來戰功,小勃律還要倚仗吐蕃囂張多久?今年如果再無建樹,朕會將夫蒙將軍調到西域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安西都護府副都護。”
李隆基覺得李林甫說得有道理,但他並沒有罷休。
李林甫則麵色微變,今年已經到年底了。
難道聖人打算明年讓李瑄兼任河西節度使?
想到剛才的過失,李林甫不敢再勸,隻能昧著良心說道:“聖人的決斷一定不會錯。”
“臣讚成聖人的謀略,小勃律國是大唐西麵的門戶,現在吐蕃諸國搖擺不定,就是因為小勃律投靠吐蕃,隻要拿下小勃律,就扼住吐蕃擴張的步伐,西域諸國必不敢再違抗大唐。一定要安排一位能將去將其拿下,李將軍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夫蒙將軍是合適的人選!”
韋堅最近有研究過西域,知道小勃律對大唐的重要性。
“就再等幾個月!”
李隆基覺得韋堅的話很中聽。
他仔細一想,還是暫緩一下讓李瑄兼任河西節度使。
當李林甫和韋堅離開後,李隆基向宦官林招隱吩咐,安祿山剛獻上的黑熊,取其熊掌,烹飪好後送到太子太師府中。
李隆基一直遺憾李適之罷相。
但李適之確實“恍惚”,連他侄兒汝陽王來拜見他時都說李適之寫書文常有錯字,不再有當年的精氣了。
他還讓李適之少喝酒,多補補,但李適之一直沒好起來。
翌日,早朝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對李瑄和隴右軍將士的封賞。
李瑄正式為隴右節度使,並兼河隴討擊使,賜勳上護軍,晉爵清水縣侯。其他職事官、散官、使職不變。
河隴討擊使,顧名思義,河西、隴右的討擊大使,所討擊的對象,明顯就是吐蕃。
以前是設有討擊使,比如河西討擊使,但那隻是一軍討擊。
李瑄為隴右節度使,卻兼任河隴討擊。
即將讓李瑄兼任河西節度使的意圖,大臣們都能看出來。
上護軍為軍功十二轉的第十轉,僅次於柱國和上柱國。為正三品勳職。
清水縣侯,為爵位的第六級,食邑千戶。比李瑄以前的爵位高三級。
當然,食邑,並非實封。
也幸虧李隆基有理智,不然這麼大的功勞,最起碼封李瑄為縣公。
不過總的來說,李瑄完成真正意義的“封侯”,這不是萌蔭祖輩,而是靠自己封侯。
對李瑄的賞賜也很充足,金二百,金器十件,銀器一百件,漆器一百件,絹三千匹。李隆基考慮到李瑄年輕氣盛,又賞賜教坊美女十人。
對軍中,更是賜錢十萬貫,絹五萬匹。
這些軍中賞賜由國庫出,派遣大使運送至隴右。
長安王公權貴得知朝堂上的事情後,非常震驚。
李適之罷相,門楣並未因此失去光亮,李瑄十七歲封侯,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
無數王公貴族爭相拜訪李適之,但李適之半閉門戶。
有實權的大臣,掌兵馬的禁軍將軍,一律謝客,他隻是與閒官們交往娛樂。
……
右相府。
“每次看到韋堅這白眼狼我就生氣,我失去方寸都是因為他,一定要想辦法將他除去。”
李林甫月堂思計,想到的辦法不足以扳倒韋堅。所以將自己的心腹吉溫叫來,想詢問有什麼計策。
“當從韋堅外戚的身份入手。”
吉溫想了想,對李林甫說道。
“此本相也想過,但一直未抓到他的把柄。”
李林甫微微搖頭,韋堅謹慎的很,現在連太子都不見了,他難以握住把柄。
“如果李瑄回京後,與韋堅私下會麵。相公就上稟聖人彈劾韋堅勾結邊將,預謀廢立。”吉溫向李林甫說道:“這是聖人的大忌,再親信的人,也逃脫不了這種疑心。”
吉溫也是一個能人,通過李隆基一日殺三子,看透李隆基的逆鱗。
“你不了解李瑄,此獠狡猾,李適之、韋堅之流不可相比。就算韋堅想與李瑄聚會,怕是也會被他拒絕。”
李林甫再次搖頭。通過這一段時間李適之的舉動,就能看出他們一家的謹慎。
吉溫的計策看起來一箭雙雕,但李林甫覺得不可能實現。
“那屬下也無其他辦法。不過屬下建議相公耐住心性,是人都會留下破綻。李瑄會,韋堅也會,長安風吹草動的事情都可以作為殺人的利器。”
吉溫微微搖頭,他認為李林甫在李隆基心中地位比較兩年前所有下降,現在不應該主動找機會,而是等待機會。
“也唯有如此了!”
李林甫喘一口氣,他這一年來確實有些心急,主要是地位被一再挑釁,讓他食不甘味,總想著伺機報複。
“吉七,本相覺得李瑄想圖謀宰相,你覺得呢?”
李林甫忽然說道,雖然李瑄很年青,貌似是一個將領,但他乾的事情,無不證明想要插手朝堂。他總有一種強烈的預感。
“相公所言不錯,他不單單是將領,還是一個名動長安大才子。這樣的人一旦有入相之勢,聖人八成會選擇。”
吉溫讚同李林甫的想法。
開元宰相中有兩位文壇領袖。聖人希望大才子為相,以裝扮盛世,粉飾太平。
“唉!我明知如此,竟阻止不了他強大。”
李林甫頹然,又說道:“前幾日我做了一個夢,一個麵白多須,個子高大的男子向我靠近貼住我,我怎麼也推不開,我驚醒後一身冷汗。仔細一想,這個人太像戶部尚書裴寬,最近他受聖人信任,我覺得他有可能拜相,最終取代我!”
“相公,夢境不能當真。”
吉溫認為李林甫疑神疑鬼。
“可那一幕我始終難以忘懷。裴寬之前一直與李適之交好,現在又和韋堅眉來眼去,據說他盯上吏部尚書的位置。”
李林甫心中早已將裴寬當成敵人,前幾日的夢,更是將其列入死敵。
“裴寬容易對付。但屬下還是覺得現在應該等待機會,而不是主動尋找機會。屬下會仔細去調查裴寬,一定會儘快找到他的破綻。”
吉溫向李林甫保證道。
自被韋堅踢出刑部以後,吉溫知道他能依托的,唯有李林甫。不論李林甫讓他乾什麼,他都會充任馬前卒。
“儘力而為吧!”
李林甫說完,讓吉溫退下。
……
湟水城。
李瑄率領大軍回到湟水城沒兩天,朝廷的加急詔書至。
李隆基在詔書上誇讚李瑄戰功卓著,並提前告知對他的任職和賞賜。
待特使前來,就會為李瑄更換魚符,賞賜之物也會送到。
成為節度使,是李瑄意料之中的事情。
晉勳,封侯,都沒有讓李瑄太過驚喜。主要是李瑄又兼一使職。
本來討擊使算一般的使職。但“河隴”討擊使,不得不讓李瑄多想。
他無河西兵權,如何代河西討擊?
但李隆基肯定有用意。
想了片刻,李瑄想到李隆基很可能讓他兼任河西節度使。
曆史上,在一年多後,夫蒙靈察不知什麼原因被調到西域,就是由皇甫惟明身兼河西、隴右,而後的王忠嗣、哥舒翰,無不同時兼任這兩鎮。
在李隆基的心中,河西、隴右合兵,才能與吐蕃抗衡。
“如果我能得到河西的七萬多兵馬,得到河西走廊的資源,匠人,我進攻吐蕃的時候,會更為周全。”
李瑄喃喃自語,他也很期待。
雖然這次李隆基沒有直接任命,但他感覺不遠了,或許隻需要一個契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