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聖人,臣今日來打擾,是向您提出一些理財建議,這是芻蕘之見,如有失,望聖人不要怪罪。”
李瑄這才將準備已久的理財策略交給李隆基。
這些改革法案,足足七條,都是安史之亂後名臣們根據開元天寶政策的弊病,進行改革,且成就顯著,財政得到富足。
李隆基一聽理財,就來了興趣。
王鉷被驅逐後,他急需一位理財能手,幫他在不傷害百姓利益的情況下,理出大量的錢財,讓他得以賞賜大臣。
他覺得這樣賞賜,才能體現他君王的威嚴和麵子。
拿著李瑄寫的改革方案,第一條就讓李隆基皺眉。
“七郎,你鼓勵私人鹽商,恐怕會損失國家的利益啊!”
李隆基將心中的疑惑問李瑄。
“啟稟聖人。世人皆知販賣私鹽是死罪,但每年依舊有一大批鹽商鋌而走險。我們所抓到的隻是很少一部分,他們通過河流,甚至翻山越嶺販賣私鹽。不僅僅是我朝,自漢代桑弘羊製定鹽鐵官營以來,這種現象就沒有杜絕過。一旦地方出現鹽價波動,私鹽屢禁不止。所以堵不如疏,臣覺得……”
李瑄娓娓向李隆基講解建議。
私鹽和私人鹽商不是一個概念。
唐代自開元九年,鹽商隻要交稅,就可以販賣。
但私鹽則是偷偷製造,又偷偷販賣,這才是重罪。
但到天寶年間,在官府的刻意操縱下,私人鹽商往往買不到官鹽。
這樣商人失去賣官鹽的權力,鋌而走險,讓那些偷偷製造私鹽的人謀利。
李瑄上奏告訴李隆基,堅持官營的選擇,但與私人鹽商分利。
為了保障銷售官鹽的私商獲利,從而確保官鹽贏利,李瑄建議諸道對商人鹽舟過境及使用堰埭的加征稅,又於諸道設置巡院,加強緝查違法的私鹽。
為防止因商運商銷造成商人壟斷鹽業,李瑄又建議在各地設置“常平鹽倉”,貯存官鹽。
如果交通不便,商人不願前往之處,即由官府調運常平鹽倉存鹽至當地售賣。當某郡縣商人哄抬鹽價,官府即發賣常平鹽,平抑鹽價。而當商人競相降價,官府即乘機收購貯藏於常平倉,調節鹽價。這樣即可控製鹽價、緩和百姓平民的矛盾,而官府又能名利雙收。
鹽是國之根本,這一條“官商分利”的改革,哪怕唐朝滅亡也在使用。
前提是地方官吏清廉,彆耍什麼心眼。
李隆基聽李瑄詳細解釋,這才微微點頭。
“改革漕運這一點倒是不錯,提高造船價格,組建漕兵,保護黃河及其運河航道,限製地方官吏對漕運的貪腐……但是這改革常平法,七郎細致講解一下?”
李瑄對漕運的改革方法很滿意,他知道漕運貪腐嚴重,漕兵既可以震懾賊匪,又能震懾地方官,扼製貪腐。
隨即,李瑄將常平法的改革細致地講解給李隆基。
類似於常平鹽倉。
京畿道、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西道、山南東西道這些地區是盛唐商品交易頻繁的地方。
為了充分發揮常平的營利效能,朝廷可以對開元年間頒布的常平法作兩點改進。
其一朝廷直接經營常平業務。開元以來的常平法,具體業務是由各郡縣自辦,由於時局的動亂和市場消息的閉塞,各郡縣常平贏利有限。
李瑄建議朝廷派遣專官專理各郡縣的常平倉,由朝廷選擇一大臣,加以權職,統一指揮。
適當情況下,還可以調遣一些其他力量,這樣就可以減少了常平業務的中間環節,加快了常平商品的周轉速度,加上市場情報及時掌握,因而大大增加了常平之利。
其二擴大常平品種。傳統的常平項自是米、粟、豆之類的糧食品種,這是被常平倉具有調節糧價的一麵作用所規定的。想要發揮常平營利的作用,自然要把常平品種由糧食擴大,儘可能的將所有的糧食,各種酒、茶葉絲綢、瓷器、鐵器,各地的生活用品。
如果能常平百貨,隻要政局穩定,繁榮是必然的。
當然,以天寶年間的官場,必然會出現貪腐常平百貨的情況。
需要殺一儆百,震懾那些貪官汙吏,才能保證朝廷大的獲利。
“這是大工程啊!”
李隆基眼睛一亮,如果完成不單單是獲得稅收,大唐一定變得更加繁榮。
然後李隆基又看另外幾個理財之法,李隆基雖不確定能否賺到錢,但理念很好,都可以試驗一番。
“七郎真大才也!可惜現在有更重要的戰事等待七郎。不然一定為七郎加三十個理財使職,完成改革!”
這些理財策略由李瑄提出,卻不能由李瑄執行,李隆基覺得挺遺憾的。
在李隆基心中,什麼都比不上開疆擴土重要。
“左相曾經為戶部尚書,精通理財。在盛世之下,英雄們仰慕聖人的英明,所以朝堂人才濟濟。選拔賢良,一定可以完成!”
李瑄笑著說道。
主要是先讓李隆基多掙一點錢,以後他再想辦法整治。
其實李瑄一直詬病“坊市製度”和“宵禁製度”,這是阻礙長安、洛陽更繁華的因素之一。
而且這個時代長安嚴重“人口過載”,很多苦累都轉嫁在關中百姓身上。
特彆是旱澇災害的時候,京畿之地竟出現“路有凍死骨”的現象。
即便開通廣運潭,李瑄依然覺得有些不夠,每天兩京古道的官車不絕於路,運送的都是糧食等物品。
但這些李瑄暫時改變不了。
“好好乾吧!將來七郎必成良相!”
李隆基逐漸發現李瑄軍事外的才華,心想著李林甫老了以後,後繼有人了。
與李隆基商討好理財策略後,下午隨李隆基一起宴樂。
李瑄上前彈奏一曲琵琶,讓李隆基直誇李瑄的技藝長進。
楊玉環也不斷鼓掌,看李瑄的眼神非同一般。
“聖人,臣回長安已經月餘,希望能早日回到河隴,整訓軍隊,以應戰吐蕃。”
宴樂結束,李瑄向李隆基奏請道。
計劃九月作戰,現已沒有多久時間。
“再過半月,準你回去。”
李隆基擺了擺手,對李瑄說道。
他還想李瑄陪他多玩幾天。
“臣遵旨!”
李瑄沒有多說,能儘快回去就行。
接下來幾日的早朝,都在議論李瑄提出的幾項理財改革!
大臣們隱隱發現,這些改革有諸多扼製貪官的策略,對不貪欲的人倒是無所謂。
但大唐的貪官明顯不少,貪多少,就看良心夠不夠黑。
雖然損害貪官的利益,但理論來說,確實可以理財,又不會傷害到百姓。
當理財戰略確定後,李隆基又讓李瑄兼職河西鹽鐵使,隴右鹽鐵使。
原本兼任這些官職的官吏,都被調回長安。
又加兩使。
而且這兩使都有實權,可以有佐吏。
原來這些使職的僚屬,肯定會缺失一些,李瑄能任命新判官、佐吏。
讓李瑄失望的是,李隆基依舊沒給他河西、隴右采訪使的權力。
他記得曆史上哥舒翰成為兩鎮節度時,立刻就兼任采訪使。
李瑄也沒有太過灰心,現在有支度使、鹽鐵使,已經可以鉗製許多河西、隴右的官吏,去找他們的麻煩。
他明白李隆基加這兩個職位,是想看看他對鹽鐵的改革。
一係列舉動後,朝野大臣再次對李瑄刮目相看。
又加權使,他們已經麻木了,這樣的尊貴,什麼時候才是極限呢?
李林甫默然。
他得知那些理財之策是李瑄一人所獻,也感到吃驚。
聖人這幾年喜能理財的大臣,是人儘皆知的事情。李瑄每每投其所好,都恰到好處。
李林甫現在麵對李瑄,除非有真正能傷害李瑄的證據,不然不會輕易下手。
他還是以對付太子為主。
他覺得可以從朔方、河東節度使王忠嗣身上找點破綻。
畢竟王忠嗣與太子李亨一起長大,私下稱太子為“兄”。
雖然王忠嗣忠的是國家,但得聖人不懷疑才行。
他會選擇李瑄不在長安,且時機成熟的時候動手,以免李瑄壞他大事。
王忠嗣有入相之勢,必然在入相之前,入相以後想動手就遲了。
五月十日,李瑄以終南山尋道、並為聖人祈福為由,向李隆基請假幾日,前往終南山。
李隆基欣然同意。
李瑄準備在終南山拜訪一下謀士李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