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目前無法調遣李瑄,他急切見到尺帶珠丹,都沒有第一時間讓李瑄帶著尺帶珠丹回來。
就是想等李瑄將後事處理完畢。
“一切決議都在三郎。”
楊玉環適可而止,沒有多說。
接下來,他們一起欣賞曲江夜晚的美景。
隻是李隆基在觀看曲江夜色和花樹,而楊玉環仰望明月與星空。
半個時辰後,李隆基和楊玉環起駕從曲江的夾道,直接回興慶宮。
……
次日為休朝日,李隆基一大早繼續觀看李瑄送來的其他奏折。
關於奏功的奏折,沒什麼好談論的。
大戰完畢,必奏將士功勳,此亙古不變。
在李隆基的思維中,盛世是開疆拓土的時代。
重賞將士,才能使將士賣命。
等明日朝會,他會讓宰相和兵部擬訂提拔。對於將士的賞賜,也會向敲定。
李瑄將運送二百多車金銀珠寶回長安,朝廷付出一些絹錢賞賜將士,還能餘下大半。
倒是英雄勳章的獲得者,李隆基多看幾眼。
這些將領中,他基本都熟識,哪怕是哥舒翰這種新秀將領,他也在上次的賀表上見到過。
王難得斬殺尺帶珠丹兒子的時候,李隆基召見。
李瑄曾為南霽雲寫下“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使李隆基記住南霽雲,上一次九曲之戰,南霽雲斬吐蕃元帥,被封為大將軍。
按照規定,這些將領都要到興慶殿前,接受聖人頒布的英雄勳章。
同時,李隆基會立刻讓名匠打造勇士勳章和跳蕩勳章,送到河隴。
最後是李瑄提出的青海發展計劃。
李瑄將新開拓的區域,除蘇毗國外,分為青海、積石、柏海三郡。
其中青海郡最大,堪稱大唐第一郡,管理的胡人數量眾多。
青海郡的精華在青海的周圍,水草豐富的牧場,肥沃的土地,能養活眾多人。
李隆基記得曾經楊廣在青海一帶設立四個郡。
但那些郡都曇花一現。
青海是一個整體,或許以李瑄的布置,對青海地區的發展更有利。
積石郡和柏海郡的設立也沒問題,直接設郡,確立版圖。比羈縻州更為妥善。
赤水軍功成身退,需調回河西,震懾回紇,隨時出兵西域。
大鬥軍北上休屠澤,敲打一下回紇。
隴右諸軍戰線向高原移動,新治所為伏俟城,也符合李隆基的心意,邊軍就該如此,為他鎮守邊地。
李瑄新建神策、綏戎、定戎三軍,坐鎮兩道和黃河源頭,李隆基沒覺得什麼不對。
因為李瑄將軍隊的調防介紹得明明白白,一個隴右軍,要震懾吐蕃、白蘭羌、吐穀渾、通頰、黨項、蘇毗,兵力難免不夠。
神策軍一萬五千人,馬匹一萬。綏戎軍七千人,馬匹兩千。定戎軍五千人,馬匹一千。
一共增加兩萬七千人。
這麼多胡人部落,可以輕易供養這支軍隊。
隴右現有神策、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莫門、臨蕃、積石、武寧、寧邊、威勝、金天、綏戎、定戎等大中小十六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
三軍建成後,隴右的兵馬依舊有十一萬餘。
這一日,李隆基又捧著《大非川破吐蕃、擒讚普書》看一遍,愛不釋手。
……
翌日早朝,李隆基正式宣告大非川之戰的勝利。
“啪啪……”
文武大臣不管出於什麼心理,擊笏不絕。
直到李隆基抬手,方才停止。
緊接著,李隆基令人將地圖拿到興慶殿上,文武大臣們一起觀看。
根據李瑄送到長安的羊皮卷,黃河的具體位置,也被在地圖上標出。
包括這一次大非川之戰將大唐疆域推至哪裡。
這些疆域內的部落,都有標注。
大臣們觀看地圖,能清晰感受到李瑄開疆擴土的程度,一個個在朝堂上發出驚歎,竊竊私語。
“李大夫真英偉也,一戰拓地千裡。”
“是啊!這大山大河,儘入我大唐囊中,衛霍也做不到這樣的事情啊!”
“黃河的源頭原來是這裡,李大夫在柏海擒尺帶珠丹,已深入雪域。據說李大夫又是在大雪紛飛中作戰,那等場景,何其壯觀……”
“神勇無雙!現李大夫年輕,今後必還有功勳,百年之後,在太公尚父廟,成為主祭都不為過。”
“李大夫眼光獨到,他占領的地方,正好扼製巴顏喀拉山口,香日德高地,還有柏海居中,隨時支援兩地。”
“有此一戰,吐蕃必不敢再挑釁我大唐……”
……
李瑄的老朋友李林甫隻是看著地圖,一語不發。
這功勳卓著,讓李林甫這個文臣看了都羨慕。
更羨慕李適之那個老匹夫有李瑄這樣的兒子。
三年前的信誓旦旦,現在麵對李瑄,有些失去自信。他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將李瑄扳倒。
他仿佛幾年前就坐在偃月堂苦思冥想,而今年偃月堂的花樹再次綻放。
這幾年光陰歲月,他明明是宰相,也做出幾件大事,卻感覺自己一直活在李瑄的陰影裡。
李瑄總是能料到他做什麼一樣,剝奪他的吏部尚書和數十使職。
使他把持朝政的夢,成為泡影!
這一張地圖出現後,李林甫生出一種有心無力。
而李瑄的入相之勢,再明顯不過。
哪怕是酒樓茶肆的白身文人,都覺得時機一成熟,李瑄有青年拜相的機會。
自十二月杜有鄰案以後,李林甫每日都要到嘉猷觀中焚香禱告。
以前他隻是因聖人信奉道家,他才跟風在家中興建道觀。
現在他在嘉猷觀內,心中卻有種如潭水一樣的安靜。
“諸卿,此功當推崇否?”
李隆基笑看文武大臣議論半天,才開口說道。
“啟奏陛下,此為大唐開國以來最大的功勳,當製定文書,昭告天下,與民同樂!”
左相裴寬出班說道。
這段時間,裴寬非常輕鬆。一是李林甫不掌三司,失去攻擊政敵的犬牙。二是李林甫變得安分,不再有之前那種不可一世。
以前李林甫還是第三宰相的時候,就乾出“一鷹挾二兔”,現在回歸成一個正常首席宰相的樣子。
裴寬的話,讓文武大臣附和。
沒有人敢說不同的意見。
李隆基令裴寬觀看戰報,修改為文書,傳至郡縣。
關於立郡,改軍之事,也得到右相和左相的同意。
現在李林甫不敢去否定李瑄的建議。
李瑄有理有據,所獲財寶全部上繳國庫,李林甫難道還能說李瑄造反嗎?
按照李瑄建議,舉薦劉晏為青海郡太守,楊綰為積石郡太守,高適柏海郡太守。
這些邊地僚屬,深知軍事,能統禦胡人。
隨意調一個大臣到這三郡,不一定能擔任。
李瑄這麼安排,有他的意思。
因為他準備謀劃離開河隴,他的僚屬要有歸宿。
不單單是太守,連彆駕、長史,李瑄都推薦他的僚屬。
河西判官為顏真卿,隴右判官為劉單,讓他們主持幕府。
等回長安,李瑄再去提拔他們。
除了這三郡的長官,還有關於神策三軍的任命。
南霽雲正式任神策軍使,李晟和張萬福任神策軍副使。
段秀實任綏戎軍使,曲環任定戎軍使。副使為立功的郎將提拔。
李瑄將張興舉薦為臨洮軍副使,兼陌刀軍主將。
寧寇軍使戰死,李瑄舉薦一名叫趙盛的副使,為寧寇軍主將。
李瑄又連續提拔數名副將,包括河東、朔方的將領,李瑄都有提拔。
至於其他的位置,暫時還不好提拔,一個蘿卜一個坑。
李瑄隻能等他走的時候,進行一次大調整。
除勳章外,李隆基以兩京府庫的絹錢賞賜河西、隴右、河東、朔方的兵卒。
戰利品運回長安九成,剩下一成獎勵有功的士兵,由李瑄分配。
最後就是關於對李瑄的封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