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勳章製度,李隆基授予李瑄玉麟勳章。
並親自選玉,交給匠人。
李隆基下令賞賜李瑄彩緞千匹,黃金五十斤,金器一百件,玉器一百件,漆器兩百件。
大唐一斤為十六兩,五十斤黃金為八百兩。
雖比起李瑄獻上的金銀珠寶不算什麼,但這是對臣子最頂格的賞賜。
“朕曾下詔,擒殺尺帶珠丹者,封異姓王。楚國公為宗室,破敵寇、擒讚普、立天功……”
李隆基緩緩地向台下的大臣說道。
他希望早些確定李瑄的封爵。
唐初大唐“非李姓不王”。
吳王杜伏威、燕郡王羅藝、彭城郡王劉季真、北平郡王高開道、定襄郡王胡大恩等都是作為“諸侯”追隨大唐,從而獲得了王爵,並且他們都被皇帝賜姓為李。
這也是曆朝曆代的普遍現象。一個諸侯擁護李氏立國,總不能封一個普通的爵位吧!
武周時期封梁王武三思、魏王武承嗣、定王武攸暨等武氏子弟,當屬正常現象。
發動神龍政變,將武則天趕下台,複辟李氏的功臣,被封為異姓王,如漢陽王張柬之、博陵王崔玄暐、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己、平陽王敬暉以及遼陽郡王李多祚。
這些人的結局雖不太好,但屬於大唐真正的異姓王。
李多祚這個名義一聽就是皇帝賜的名字,而李多祚是靺鞨族。
哪怕是漢族的李氏,隻要不是宗室,被封王也算異姓王。
到李隆基時代,隻封一些胡人部落酋長為王。
大臣們還未踏足這個領域。
事實上,李隆基早就有封異姓王的念想。
因為他認為盛世非亂世,除了太子皇子,其他大臣不論誰造反,都會受到口誅筆伐,功虧一簣。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民間,特彆是兩京地區,對李隆基的擁戴甚高。
郡王,其後代無法繼承,按照製度,隻能繼承國公之位。
給予榮耀一時的地位,換來忠心耿耿,是李隆基想要的。
而李隆基未想到短短幾年,宗室李瑄異軍突起,勢不可擋。
封王也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實李隆基早有計劃,哪怕李瑄沒擒到尺帶珠丹,甚至尺帶珠丹跑掉,隻要戰勝吐蕃,就封李瑄為王。
隻是李瑄擒拿尺帶珠丹,給李隆基一種迫切的想法,讓李瑄早得王位。
而李瑄封王,一定是郡王。
凡爵九等,親王名義食邑萬戶,為正一品。
郡王為從一品,名義食邑五千戶。
親王隻有皇帝的兒子可封,而郡王是皇太子的兒子,亦或者受皇帝喜愛的皇孫。
這些親王公主的封爵,皆有實封。
封親王需要“封王典禮”,郡王則隻需冊封詔書即可。
郡王的正妻為妃,媵妾也有品級,為正七品,但有數量規定。
一般情況下,母亦為妃,哪怕逝去也會追封。
而封地也有嚴格要求,名山大川不封,畿內不封。
李隆基重新陳述封王事宜,雖然在文武大臣們的意料之中;但結果出來,依舊讓他們麵麵相覷。
哪怕是信安王李禕,也是承襲太宗皇帝十一子李囂的爵位,然後在開元十二年被李隆基封為信安郡王。
信安王尊貴的身份在前,然後才立下戰功。
和李瑄的性質不同,李瑄是將家族失去的榮耀撿起,難度堪比異姓王。
朝堂上足足沉默十幾個呼吸,鴉雀無聲。
“啪啪……”
李林甫舉起板笏,帶頭拍打手掌。
而後裴寬也以板笏擊掌。
頃刻間,整個朝堂響起讚揚聲,大臣們的臉上都帶著笑容。
這種板笏擊掌的聲音,代表著李隆基英明的決定。
以笏擊掌是朝堂上的傳統。
當然,也不是誰都能帶頭以板笏而擊。
必須是三品以上,有威望的大臣,多是宰相。
若是坐在興慶殿後麵,一個萌蔭父輩的五品官突然如此,不僅朝堂會嘩然,李隆基也會不高興。
這種大臣想要彙報,要出班先拜後奏。
木已成舟的事情,李林甫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反駁李隆基,哪怕他恨李瑄恨牙癢,也會順著李隆基的心意。
李隆基看著朝堂一片和諧,微微點頭,露出滿足的神色。
他抬起手,板笏聲才停下。
所有文武大臣都看向李隆基,他們知道聖人心裡已有決定。
一般推薦官吏,大臣們還能提個建議,而封王之事,唯有看李隆基。
誰也不敢僭越。
“朕已決定,楚國公進為天水郡王,加七百戶,共實封一千五百戶。”
“朕親自書寫封天水郡王書……宰相、宗正寺悉知,加刻王印,服飾,冠帶,與詔書一起快馬送至湟水。其餘賞賜隨軍後至……”
“今有因果,望諸卿自勉,使國家強盛,百姓歡樂。朕希望天寶封王非天水王一人,天水王之功,不可複製;諸位立下次於天水王的功績,也可封王……”
李隆基在興慶殿正式宣告李瑄為郡王,並對諸大臣進行勉勵。
他也認為大臣們功績不可能比得上李瑄,隻要次於李瑄,他還會封王。
及冠封王!
而封王的地方也是好位置。
實封一千五百戶,皇子和公主也沒有這種待遇。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傳說而得名。漢武帝時以此置天水郡。
因其曾經為秦邑,魏文帝的時候置秦州。
在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之前,天水郡就是稱秦州。
由於李瑄家鄉在隴西,而李瑄的祖父被追封隴西郡王,天水是從隴西分離,再加上李瑄封國公之前的爵位都是在天水郡,是以李瑄被封為“天水郡王”。
到這個地位,大臣可以不稱李瑄官職,稱為“天水王”。
而李瑄直屬的官吏,還得稱李瑄的官職。
大臣們在李隆基話落不久,紛紛叫好。
至於有幾人真心為李瑄高興,就不得而知了。
雖然李隆基勉勵諸臣,但大臣們都清楚,在開疆擴土的時代,唯軍功者,方可封王。
宰相、大臣,哪怕是李林甫這種,都沒有封王的可能。
聖人鐘愛軍功者,使許多大臣產生讓子嗣去邊關的想法。
而草原和雪域高原的戰事,很可能因此宴然,平時軍功者多出兩地。
現想立軍功,非常困難。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李瑄封王後,已逝去的母親,被追封為宋國夫人。
李瑄的一些堂兄弟,伯父,也因此得到升遷調動。
李瑄的三個姐姐被封為郡夫人,李瑄的妹妹李玉瑩更是被封為雲陽縣主。
下朝後,李隆基選定林招隱為特使,並提前囑咐林招隱。見到李瑄後,詢問幾時能穩定局勢,回長安獻尺帶珠丹等吐蕃諸王大臣?
所以李隆基催促對隴右官吏的官職安排要迅速到位。
隻有這些安排到位,李瑄才能完成布置,回到長安。
……
長安,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天。
李瑄封天水王的消息,以極快的速度,傳遍長安城。
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都在談論天水王的事跡,“李將軍”這個稱呼將遠去,以後朝野都以天水王尊稱。
從一介白身,到及冠封王,古今未有。
少年們,遊俠們,紈絝子弟,貴族子弟,無不把李瑄當成崇拜的對象。
甚至還有模仿李瑄走路,以前的走花馬,變成吟誦李瑄的《塞下曲》、《河隴取》等。
甚至還有人在旁邊彈奏樂器,無數人圍觀。
連外出種地的百姓,蹲在地頭歇息的時候,談論的都是李瑄的英雄事跡。
當初追隨李瑄的文人士子,都身居高位。無數文人因沒有去河隴而扼腕歎息。
長安的龍首原靶場上,習武練箭比以往多數十倍。
平康坊的青樓內,李瑄的詩歌從《賞牡丹》、《江南春》、《憶江南》,到諸多邊塞曲,都成為最火熱的曲目。
青樓的妓女若不會彈奏李瑄的名曲,價格要低一倍,若因此技藝精湛,價格則翻數倍。
曾經李瑄去過的酒肆、茶肆,哪怕是李瑄沒出名前,都日進鬥金。
據說李瑄喜歡穿圓領袍的樣式,都供不應求。
還有一些長安士庶,想跨越千山萬水,一觀黃河的源頭,寫出詩篇。
李瑄未婚配,連公主都希望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瑄。
無數權貴想要提親,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成為郡王妃,以此得榮華富貴。
當今李適之一脈,是唯一可以與楊氏抗衡的家族,跟天水王攀上關係,就不必害怕楊氏的算計。
宋國公府。
“父親、祖父,今七郎憑功封天水王,你們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
李適之在李象、李承乾的靈位前祭拜,老淚縱橫,哽咽失聲。
李適之是李象老而彌堅時生下的幼子,他七八歲的時候,李象就離開人世。
那個時候,李適之家族正式破落。
好在武則天殺李姓宗室殺得太多。
在神龍政變後,為提升皇室的影響力,朝廷開始優渥提拔太宗皇帝的後代,在這種背景下,李適之登上政治的舞台。
李適之性情疏狂,甚至有時候沒有絲毫心機,通俗的講就是“愚蠢”。
但李適之治理地方,以強乾、務實而著稱,他不貪汙受賄,政治寬和,使百姓和下屬愛戴。
一連任職十來個地方,李適之有口皆碑。
開元二十四年,李隆基鑒於穀水、洛水年年泛濫,耗費民力,遂命李適之修築堤防。當時任河南尹的李適之動用內庫錢財,修築上陽、積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禦穀洛水患。
李隆基龍心大悅,為李適之勒石記功,並讓永王李璘書寫碑文,令前太子李瑛題寫碑額。
從這裡起,李適之就有入相之勢。
幽州節度使的戎馬生涯,立下邊功。
當李隆基將李適之調往朝廷的時候,雖未立即拜相,但入相之勢更為明顯,其他宰相候選人皆不如李適之勢大。
李適之一直想使祖父李承乾和父親李象的歸葬昭陵,陪伴太宗皇帝。
在幽州節度使的時候,憑借李隆基的信任,完成這一願望。
但權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立仗馬使諫官無聲。
李適之第一次感受到宰相非無所不能,在朝堂上舉步維艱。
是李瑄在關鍵的金礦事件上出手,使李適之逃過一劫,並打擊到李林甫的聲威,此後的幾年,更是逼得李林甫節節敗退。
李適之從未想過他的兒子能有超過衛霍的一天。
天水王,也無愧列祖列宗。
李適之也想過,以李瑄越來越強盛的聲望,加上文壇的名聲,哪怕聖人百年之後,太子繼位,也得對李瑄恭敬。
“父親,汝陽王來拜訪您。”
在李適之跪拜先祖的時候,李霅向李適之提醒。
“大郎等還是要努力,因為弟弟而富貴,不是多麼榮耀的事情,最起碼要謙遜、務實,以免被人嘲笑。”
李適之明白今日不是哭泣的時候,遂起身向李霅說道。
“孩兒明白!”
李霅拱手,汗顏無地。
他是戶部侍郎,早已感受到壓力,知道朝野許多議論他靠弟弟當上侍郎的高位。
雖確實如此,但讓李霅更為努力,不敢懈怠。
發生這麼大的事情,平時和李適之一起喝酒養鳥的朋友,自然要親自過來拜賀。
……
右相府。
李林甫處理完政務回到右相府。
他心中更為落寞,李瑄絕對不是封王爵這麼簡單,將來李瑄入朝已經是必然。
他必須想辦法,提高聖人對他的信任。
他總覺得李瑄這小賊不是省油的燈,感受到太子的威脅後,會對太子動手。
這段時間,他想坐山觀虎鬥,對待李瑄的事情上,不再主動出擊,以靜製動,方為上策。
李林甫已經到頂峰銳氣,幾年時間被李瑄消磨得一乾二淨。
吃一塹,長一智。
他吃了好幾塹,才反應過來。
李林甫恨李瑄恨得咬牙切齒的時候,心底也對李瑄產生一種敬佩。
如以前的張九齡,他都不屑一顧,認為張九齡隻是沽名賣直,用來釣取名聲。
如果不是文壇領袖的身份,張九齡必無法拜相。
而李瑄屢克他算計,且使他多次一敗塗地。
李瑄那彪炳的武功,讓李林甫看到太公尚父廟內名將的風采。
甚至李瑄每一首詩,李林甫都會第一時間誦讀,也不知道是太恨李瑄,還是怎麼回事。
李瑄的詩,一字一句,他記得一清二楚。
天下大詩人那麼多,隻有兩個人的詩他全部會背,一個是李隆基,另一個李瑄。
而王維、李白、王昌齡等大詩人寫詩數以百計,李林甫隻記得他們的名篇。
他已無數次歎息,李適之能有李瑄這樣的好兒子。
李岫知道李林甫心情不好,他出門將李林甫接入府邸。
“大郎不必如此,聖人封天水王,我在朝堂上擊笏,私下怎能不高興呢!”
李林甫向李岫說道,強顏歡笑。
他見李岫如此,心中還是很欣慰的,這麼多兒子,也隻有李岫能得他心意。
不是他兒子不夠優秀,隻是李瑄太邪門。
等時機成熟,他兒子也有宰相之才。
不過想到今後的處境,李林甫暗歎一聲:“大郎,與我去嘉猷觀祈福吧!”
他知自己是逃避,像是逃避一切煩惱,在嘉猷觀中清淨。
有時候李林甫也向往生道合一,追逐長生不死的境界。
在清淨之地,心平氣和的時候,李林甫想過如果能保全後代,他寧願卸下重擔,歸隱山林。
幾年時間,他日漸衰老,心力憔悴,權勢逐漸被剝奪,讓他這個曾經不信道,隻信自己的人,麵向道祖。
然李林甫知道,這隻是他一廂情願。先不說李瑄的虎視眈眈,太子繼位是他永遠無法繞過去的檻。
“拜見伯父……”
李林甫到嘉猷觀的時候,他的表侄女薑月瑤也在這裡。
她輕聲細語,向李林甫一拜。
由於薑皎的關係,李林甫善待薑氏子女,“弄獐宰相”的笑話就是從薑氏而來。
也因如此,薑氏子女對李林甫很感激。
“月瑤來了。”
李林甫看見現已是亭亭玉立,花容月貌的薑月瑤,露出一絲笑容。
好久未見,月瑤已經長這麼大了。
看到薑月瑤,他忽然有一種念想,能否將薑月瑤嫁給李瑄?
他可以以李瑄及冠封王未有郡王妃為由,直接向聖人請求婚事。
許多事情,李林甫有心無力,先和李瑄牽扯上,不一定是壞事。
有這層關係,李瑄不至於在他死後整他全家吧!
如果去找李適之,肯定會被拒之門外,李瑄也是油鹽不進。
直接去找李隆基……
李林甫又突然覺得不妥,李瑄現在掌握三十萬兵馬,他首席宰相與李瑄靠得太近,難免會被猜忌。
除非李瑄被解去兵馬,回到長安。
李林甫自顧自地搖頭,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入嘉猷觀,他的女兒李騰空繼續為李林甫講道德經。
李岫和薑月瑤在旁邊聽。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李林甫又迷茫了,不去爭,他哪有今日的地位。
直到李騰空細講此此話的含義,他才終於明白,他好像走錯了道路。
賢明與奸佞,好與壞,一步錯,步步錯,直至找不到回路,也不知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