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2 / 2)

大唐天將軍 落葉凋謝 13853 字 6個月前

他們不害怕李瑄報複,因為他們是朝堂的大多數,是州郡的大多數。

當從上到下,都覺得深以為然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風氣。

此風氣哪怕違背道德與良知,也不會讓既得利益者內疚。

當混濁成為常態,清白也是一種罪過。

有些人憎恨光明正大,是以為天下沒有這樣的人。即便見過光明正大的人,見過為國家英勇獻身的人,也會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做不到這一點。

想扶正這種風氣,就必須有一次轟轟烈烈的大變革!

朝臣此次在李林甫的府邸會麵,意義是重大的。

本來以為失勢的李林甫,一盤散沙的公卿大臣,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聯合起來。

形成名義上的“保守派”,李林甫從玩弄權術的權臣,成為保守派的領袖。

隻要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敵人也可以成為朋友。

……

長安城中,最近兩日會很忙碌。

因為李隆基的壽誕即將到來。

千秋節始於李隆基,從開元十七年,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百姓已經習以為常。

文武百官,諸郡太守,都想方設法尋找奇珍異寶,以圖送入長安。

如果自己的寶物,能讓李隆基高興,升遷就會有望。

安祿山為他“乾爹”的壽誕,特意攜帶貴重的禮物,從範陽跑回來。

一般的太守,不能擅自離開,隻能委派官吏到長安。

是以長安城外,九道車馬,青綠衣袍,絡繹不絕。

原本應該是商人的通道,現與他們為伍的,是穿著綠色、青色官袍的官吏。

有的騎馬還好,有的直接架著馬車。

使九衢之內,麻衣如雪的趕考文人很不自然。

進京趕考的文人,多是青年熱血,滿懷雄心壯誌,看到的卻是這番景象。

也給杜甫造成很大的衝擊,這也使他產生一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念。

看似簡單的十個字,卻是無比偉大的抱負。

杜甫想輔助君王,使之成為堯舜那樣的賢明君主,進而實現國家風尚的敦厚樸實。

大唐權貴的窮奢極欲,很快就會與杜甫的理想碰撞。

……

秋風清,清月明。

在宋國公後花園的桃樹下,李瑄單獨與安思順交談。

“安將領當副使屈才,我準備奏你為朔方節度使,你做好準備吧!”

李瑄與安思順暢聊的時候,突然說道。

“李帥您為大使,我怎麼敢犯上呢?”

安思順受寵若驚地說道。

“朝堂上伱也看到了,我的誌向已經不在邊疆,我即將卸任節度、支度、營田、采訪、押蕃等使。你好好乾吧!大有可為。”

李瑄向安思順安撫道。

“李帥之恩,末將沒齒難忘,在我治下,一定會遵從您的指令,必要的時候出兵為您打擊豪強。”

安思順激動不已,連忙向李瑄拜謝。

節度使,為“上將”。

胡人從軍,一生追逐的,就是上將之位。

他父親安波注從軍一輩子,七十歲還在馬上,也不過是河西都知兵馬使而已。

他奮鬥大半生,輾轉多軍,是李瑄提拔他為兵馬使,然後提拔為副使,再到加大將軍,封爵位。以及現在的承諾。

這讓安思順由是感激!

“記住我曾經的話,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我的法度很嚴厲。等監察禦史到朔方,不會因為你曾經是我的部下,就對你網開一麵。”

李瑄鄭重向安思順說道。

能當幾年節度使,就看安思順的本事了。不是是誰都能跟安祿山一樣,屁股一坐,就是十幾年。

“末將明白!您的軍規,我不敢忘記。”

新帥否定舊帥,此為常態。

然李瑄的威名,哪怕離開一軍,留下的餘威,足以震懾人心。

作為跟隨李瑄幾乎參加過所有戰鬥的安思順來說,他明白李瑄任何一句話,都不是無的放矢。

李瑄拍了拍安思順的手,讓他回堂喝酒。

他又將高秀岩叫出來,也說了差不多的話。

他準備推薦高秀岩為河東節度使。

程圭和李光弼資曆不夠。

作為跟隨李瑄參加多次大戰的高秀岩,從軍三十多年,有這樣的資曆。

高秀岩是漢人,他任幾年節度使後,八成會被調回朝廷。或許和曆史上一樣,當一個尚書。

高秀岩得知李瑄要推薦他後,對李瑄感恩戴德,發誓一定唯李瑄馬首是瞻,聽從李瑄的政令。

李瑄相信他……

緊接著李瑄又以私事為由,先後與其他將領一一談聊。

提到哥舒翰和王難得的時候,隻是說讓他們做好準備。

其實他們也不認為自己能做到節度使的位置。

因為他們隻是正使。

離節度使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國家升平之際,為將者撫其眾而已,不欲疲中國之力,以繳功名爾!我曾對王太守說這句話,而王太守做到了,李將軍覺得我有沒有做到?”

李瑄詢問李光弼。

“止戈為武,以國家而言,李帥做到了。”

李光弼向李瑄回答。

因為李瑄每一戰的宗旨,是以犧牲最少,換去最大勝利。

打敗吐蕃後,國力非但沒有受損,反而更強大了。

域外國家爭前恐後地向大唐獻上大禮。

這一切都是李帥的勇武和統籌調度。

“可天下安定,不是將領們樂意看到的。”

李瑄轉向李光弼。

自節度使登上曆史的舞台後,大唐的邊將可以說到處挑事。

軍功能封侯拜將,哪管一將功成萬骨枯?

“邊帥的權力太大,李帥可以削減邊帥的權力,以免狼子野心之輩出現。”

李光弼懂李瑄的意思,向李瑄建言道。

“我會試試,不過當前國家處處都是凱旋之音。聖人很難同意。”

他隻是敷衍一下李光弼,不可能真正去削減節度使的權力。

節度使的權力大,不單單體現在兵權上,而是兼任營田使、支度使,甚至采訪使。

有錢、有糧,有募兵的權力。

使士兵猶如節度使的部曲。

聽李光弼的話,李瑄心中暗歎一口氣,李光弼對朝廷忠心不二。

想說動李光弼在關鍵時刻站在他這邊,恐怕不是很容易。

李瑄隻能和李光弼談論一些其他的事情。

他承諾推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副使。

李光弼雖心中感激,卻沒有高秀岩那種誓死效忠他的舉動。

……

“南八,千秋節後回家鄉去接家人,不必和他們一起回去,我已經向聖人說好。”

最後輪到南霽雲的時候,李瑄沒有問軍事,隻是道家常。

南霽雲已經得到提拔,鎮守柏海的神策軍使,右武衛大將軍。

如果不出意外,這個位置要伴隨他很久,他要一次次看著柏海冰封,再看雪山融化。

南霽雲的家人在陳留,身為軍使,南霽雲可以將家人接到河隴。

哪怕不入柏海之地,隻在伏俟城中。

南霽雲一年總要去伏俟城述職兩次。

“李帥的恩情,南八沒齒難忘。”

李瑄直接開口讓他去接家人,仿佛一股溫暖流入南霽雲的心間。

如今的南霽雲已經算是衣錦還鄉,儘管郵寄回去不少絹錢,卻依然放心不下妻兒。

有李瑄擔保,他可以放心去陳留。

“柏海苦寒,要保重身體啊!隨著吐蕃的修生養息,難免會有其他想法,這些都是你要注意的。”

李瑄拍了拍南霽雲的肩膀。

“末將明白!李帥心懷蒼生,我等戍邊小將,隻需本份。吐蕃和回紇都已經臣服,國家在李帥的輔佐下一定會變得更繁榮。”

儘管南霽雲很想再與李帥並肩作戰,但他知道自己這種小誌向和李帥的大誌向相比,微不足道。

李帥文能興邦,武可安國,古往今來,沒有能與李帥比較的人。

南霽雲明白國家百姓生活遠遠不如開元,希望李帥能夠革除弊病,使大唐重現輝煌。

“回去繼續喝酒!”

李瑄笑了笑,拉著南霽雲回屋中。

一直到深夜,醉眼惺忪,眾將才被仆人帶到客房休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