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水調歌頭,楊玉環的眼淚(2 / 2)

大唐天將軍 落葉凋謝 14685 字 6個月前

凡能看到李瑄,目光皆被李瑄吸引。

一襲紫色圓領長袍的李瑄,少年英俊,以獨特的氣質,坐在燈光和月輝交織的地方。

人們覺得他是大才子,沒人敢想相信李瑄能躍馬持槊,橫掃萬夫。

李隆基期待李瑄指下的音符,更期待李瑄能做出讓他心怡的詞。

他需要這樣的“知音”。

楊玉環更彆說,嫵媚又清正的眼眸凝視李瑄,靜靜等待。

“噔……噔……”

李瑄輕舒一口氣後,緩緩撫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起初的聲音,淅淅瀝瀝,像是細小的雨一樣,無比的輕柔與細膩。

周圍的人好似剛一接觸曲調,就被拉入不同的意境之中。

那時一種清靜悠遠的感覺。

他們第一時間,腦海中想得是天空中的圓月,還有一種思愁情緒。

或許李瑄的琴技不算高超。

但李瑄的曲子,有些絕世,讓人情不自禁地代入……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李瑄繼續深入自撫,低緩悠遠,飄渺入無。

很快,李瑄就覺得自己陷入悅己的狀態中。

散音鬆沉而曠遠,讓人泛起遠古之思。

泛音則如天籟之音,有一種飛仙之感,在天上,在月中,在雲間……

按音更為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綿細悠長。

李瑄像是在用伏羲琴追逐仙……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泛音象天,散音象地,按音象人,天地人三籟交錯,讓人心中五味陳雜。

琴音變得急促和有力,也代表李瑄的心境。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最終卻是一種介於歡喜和傷感之間的狀態,如泣如訴,每一個音符,都讓人久久回味……

楊玉環看著李瑄的彈奏,不自覺將手放在胸前,她眼中也有盈盈水光。

李瑄在彈奏琴弦,而她的心弦,早就被李瑄撥動。

她的意識仿佛回到鹹陽原的夜晚,在猛虎飛撲而來的時候,李瑄健壯的身軀擋在她前方。

他將她抱起,那富有男子漢氣息的胸膛貼在她的臉上。

傾慕的種子,在那一刻就已經種下。

她悔恨自己為追求富貴……

以至於李瑄今時今夜在她麵前,卻像月光一樣遙遠。

她罕見地沒有盛裝打扮出席夜宴,但李瑄似乎沒有多看她一眼。

淚水無聲無息地留下臉頰。

她知道,自己配不上李瑄。她為壽王妻,甚至投入李隆基懷抱,是因為李隆基更有權勢,能讓她得到她想得到的一切。

連遠在涪陵的荔枝,都在楊釗的建議下,修一條官道,通過驛站運輸過來,保持鮮嫩。

天下奇珍異寶任她挑選。

她能穿上最華麗的衣服。

她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但也失去了她現在想要得到的。

這兩年來,無數個午夜夢回,每每淚水打濕衣襟。

每有李瑄的戰報,她一定要觀讀,表麵的從容,與內心情緒起伏。

但也隻是僅此而已!

李瑄永遠是今夜的月亮,她希望李瑄永遠如此明亮……

意識到自己流下眼淚,楊玉環立刻用手帕拭去。

好在,李隆基沉迷音律,沒有看見。

“啪啪啪……”

李瑄曲畢,楊玉環最先鼓掌,她笑得開心,仿佛回到情竇初開的年紀。

“大善!”

李隆基看楊玉環笑靨如花,也大笑鼓掌。

一時間,全場掌聲如雷。

比安祿山跳完舞的掌聲,還熱烈十倍。

李瑄所奏,確實精彩。

“天水王,真才子也!”

“此曲清麗深沉,當為名曲,天下傳唱。”

“這麼細膩的曲子,正應中秋,宴會後一定討要。”

“這曲子之妙,恍見李太白詩歌。”

“天水王獨領風騷….”

文人才子爭相誇讚李瑄。他們對李瑄沒有那麼大的政治敵意。

不像某些大臣“言不由衷”。

“天水王乃千年一遇的英傑。”

杜甫對李瑄的曲子佩服不已。他很早就欽佩李瑄就懲治豪強,分地百姓的舉動。

他認為李瑄是心懷蒼生的人。

安祿山心裡酸溜溜的,暗罵這些士大夫可惡,他並不認為自己的胡旋舞比李瑄的琴曲差。

難道會彈琴,真的很高雅嗎?

“臣所奏非陽春白雪,希望未驚聖人興趣。”

李瑄起身回到李隆基身旁拱手一禮。

“太上玄元皇帝說‘大音希聲’,莊子說‘至樂無樂’,七郎的境界已經很高了。”

李隆基用他信奉的道家去舉例,代表他對李瑄琴曲的認可。

“多謝聖人讚揚。臣需紙筆,將去年中秋在邊塞的詞寫下。下等之作,一直未敢示人,今曲已出。臣也不怕被議論了。”

李瑄準備正式將《水調歌頭》寫出。

“取筆墨紙硯,翰林學士準備抄錄!”

李隆基再次對高力士吩咐道。

由於對李瑄的自信,他認為李瑄填詞就算比《江南春》差,也差不到哪去。

值得讓所有賓客一觀。

楊玉環親自將玉案上的水果、點心拿起來,遞給宮女。

為李瑄留下空間!

她又拿起燭火,為李瑄照明。

筆墨紙硯上來後,十幾名翰林學士攜紙筆在一旁。

他們將紙放在宦官的背上,隨時落筆。

參宴者得知李瑄要為剛才所奏曲填詞以後,紛紛起身揚著脖子看著李瑄所在方向。

這無一不表明李瑄的聲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李瑄蘸了蘸墨水後,開始在燈燭下的白紙上,龍飛鳳舞。

開場驚豔。

楊玉環隨著李瑄落筆一字一句輕念。

而李瑄寫完一句,高力士大聲念出。

翰林學士心中一驚後,立刻在紙上抄錄。

“第一句是什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靠近的公卿,能聽清楚,他向身後的人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本要等翰林學士抄錄後傳閱,現眾人卻被開頭牢牢吸引。

皓月當空,銀輝滿地。

僅僅兩句,就顯示出豪放的氣魄和不凡的性格,似乎將蒼天當作朋友。

詞隻開端,王維、杜甫,皆知此詞不同凡響。

“第二句是什麼?”

“沒聽清啊!”

“是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靠近一點……”

當第二句展現後,有公卿大臣忍不住離開坐席,向李瑄靠近。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公卿大臣們如一堵牆一樣圍在李隆基的玉案周圍。

每一句落筆,他們都會口口向後相傳。

一字比一字精煉,一句比一句驚豔。

這似乎是一首思念親人,祝福世人的詠月秋詞。

但有好事者立刻將即將到來的新法與此聯係起來。

一首詩詞的賞析,要與作者所處環境,所經曆之事相結合。

而李瑄如日中天,明顯不是懷才不遇。

有人認為,在李瑄作出此詞那一刻,就有變法之心,且知曉變法的困難。

不論如何,這似乎絕塵於天地的豐富情感,讓一向將詞鄙視為“下裡巴人”的詩人,心中莫名震撼。

但凡是個文人,都覺得《水調歌頭》藝術性的空前。

那浪漫到極致的意境,給詩人們巨大衝擊。

原來詞還可以這樣!

這種比喻和誇張,生動鮮明。

氣勢恢宏,意境開闊的同時,又細膩委婉,情感深沉。

許多詩人想快點得到翰林學士抄錄的手稿,仔細觀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