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借以更深的危害,讓李隆基知道法令的頒布與實施,之間有巨大差異。
然李林甫不知道的是,李瑄在提出常平新法的時候,已經告訴李隆基常平新法會出現什麼樣的危害。
李林甫話中的大概意思,李隆基早就知道。
所以李林甫說出這番話後,李隆基對李林甫頗為失望。
李隆基沒有回答李林甫的話,就代表對李林甫的態度。
李瑄當然要借此時機,替李隆基發聲:“右相之言極為荒謬!若不行常平新法,那每逢災荒饑歲,百姓求助無門,唯有賣田賣地賣兒賣女於豪強大戶,如此則土地兼並愈烈,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國家如何得安?常平新法行之雖有小礙,然隻需嚴申法令,一旦地方官吏阻撓,哪怕太守、長史、采訪使,審查完成,直接處死,絕不姑息!”
“太守是一郡大吏,如果以小罪而被殺死,天下會服氣嗎?李相難道不覺得太殘酷了嗎?”
李林甫質問李瑄。
“敢問右相,如果按照理想狀態下,常平新法能否利國利民?”
李瑄反過來詢問李林甫。
這個老賊排除異己,殺諸道太守的時候可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全是莫須有的罪名,現在卻冠冕堂皇起來。
“可以。”
關於這一點,李林甫無從反駁。
因為常平新法的出發點,讓李林甫無法強行否認,隻能從其他方麵否決。
“如此,右相怎麼會認為這是小罪呢?破壞這樣的國之大策,就應該處以極刑,以警示天下官吏。更何況,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李瑄嚴肅地說道,聲音就如這寒冬一樣冰冷。
“話雖如此。官吏欺上瞞下,朝堂無法絕對杜絕。監察禦史也不可能走遍郡縣。”
李林甫堅持自己的觀點。
“啟奏陛下,臣覺得應該在諸郡縣建立常平新軍。”
“常平新軍的主要職責,是調查借糧不歸還的百姓,以免地方官吏行過激之事。同時,常平新軍可監視地方官吏,舉報那些欺瞞陛下,與豪強勾結的官吏。”
李瑄趁機將組建常平新軍的事情說出。
“常平新法,本就有虧損的風險。組建一支常平新軍,不知要花費多少錢糧,意義何在呢?”
李林甫抓住這一點,對李瑄的常平新軍質疑。
“陛下,臣認為當裁去一批郡兵、縣卒,讓他們回歸農田。臣發現緝拿盜賊,郡兵縣卒就算缺少一半也足夠!更何況關鍵時刻,常平新軍還可以幫助郡縣。”
李瑄當然有自己的方法。
少一些郡兵縣卒,招募常平新軍。
李瑄在臨海的時候,就知道郡兵幾乎淪為廢物。
這種郡兵的設立,沒有一點意義。出現叛亂的時候,難道還指望這些郡兵嗎?
“常平新軍的設立,非常不錯。由李相籌備常平新軍,屆時將道、郡、縣設立常平新軍的數量告知朕即可。”
李隆基接著李瑄的話發聲,無一不顯露對李瑄的支持。
而常平新軍由朝廷直接控製,可以避免許多危害。
“遵旨!”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領命。
“陛下,常平新法不適合在此時頒布,請您三思。”
李林甫還在努力。
倒不是真正想勸服李隆基,他是想讓文武百官看到他的態度。
他堅定地去對抗李瑄,一定有不少官吏來投靠他。
不要說朝堂上的官吏,就是王公、公主駙馬、楊氏,也會因常平新法而受到損失。
“利國的良策,總是要試驗一番。右相的說辭,不足以證明常平新法的壞處。李相胸懷天下,這才是宰相的風度!”
李隆基沉聲向李林甫說道。
特彆是最後一句話,意味深長。
李瑄早就向李隆基說過常平新法的危害,李隆基當然不會買李林甫的賬。
誰阻止實施新法,李隆基就認為是誰想阻礙他成為千古聖君。
李林甫心中一跳,他能聽出聖人很生氣,他也沒想到聖人會這麼堅定地實施常平新法,李瑄為聖人灌了迷魂湯了嗎?
“左相,你如何看待常平新法?如果有異議,請說出不好的地方。”
李隆基又看向裴寬。
這是在逼著裴寬站隊。
常平新法不好?
哪裡不好,可以說出來?
裴寬心中鬱悶,他想說的,李林甫已經說了,但都被李瑄辯駁了。
他總不能說“常平新法阻礙了豪強大族土地兼並”?
誰敢說這句話,誰就會遺臭萬年。
裴寬深思熟慮後,他發現李瑄真的很精明,環環相扣。
有常平新軍為常平新法保駕護航!
他最擔心的就是豪強大族在李瑄的威壓下,忍無可忍,聚眾謀反。
或者以此威逼,行進的更激烈。
“臣認為可以試試!”
裴寬無奈地答複。
給不出反駁的理由,而強行反駁。李隆基真有可能罷相!
“左相也有宰相的眼光啊!”
李隆基誇讚裴寬,然後不等李林甫同意,就道:“已經有兩位宰相同意新法,朕覺得新法可執行。反對常平新法,又說不出理由的,都是彆有用心!”
常平新法,是為扼製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並,李隆基當然清楚。
他以為以他的威勢,豪強大族會讓利給百姓,這樣大家皆大歡喜。
這也是李隆基全心全力支持李瑄的原因。
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李隆基自己都無法放棄奢靡的生活。
怎麼能指望豪強大族將利益吐出來呢?
真正的變革,必然是腥風血雨。
朝臣們麵麵相覷,他們看著在大殿中央的李瑄,一副隨時辯論的模樣。
誰都知道李瑄能說會道,害怕上去以後自取其辱。
李林甫拱手退下,似乎屈服。
他現在隻需要等待大臣們到他府中,然後抓李瑄的破綻。
作為一名老辣的宰相,他知道常平新法想在全國實施,必然會出現大量的“災禍”,哪怕有常平新軍保駕護航。
他要將等李瑄身敗名裂,將李瑄逐出長安。
朝會結束,常平新法,在李隆基的全力支持下,勉勉強強得以推行。
但推行的過程,卻是極為困難。
下朝以後,文武百官各懷心思。
有的未離開朝堂,他們駐足在朝堂之外,似乎雪越下越大了。
這是什麼的征兆呢?
本來因李瑄拜相而震
現在因常平新法而驚。
可以想象常平新法昭告天下的那一刻,必然會地動山搖。
下朝以後,李瑄第一次步入“中書門下堂”,也就是俗稱的“政事堂”。
這是宰相和皇帝討論軍機的地方。
華清宮的政事堂在朝堂的後方。
李隆基沒什麼說的,他讓李林甫和裴寬,處理兩省之事和國家大事以外,必須為李瑄的新法行便利。
李林甫和裴寬隻能點頭。
李隆基沒有在中書門下堂久待,一刻鐘後,就回華清宮的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