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笠看著氣鼓鼓的黃姈,忽然覺得心溫暖了許多:這話,可說到我心裡去了。
沒錯,打仗不是兒戲,如果最高統帥把打仗當做兒戲,那麼底下的將領們遲早要被折騰死。
若是後世,一支球隊的主教練胡亂指揮,大不了輸比賽,球員沒有人身安全的問題。
然而打仗不同,打仗打輸了,那是很容易丟掉性命的。
對此,李笠當然心裡有火,但更多的是鬱悶:皇帝果然是個文藝青年(中年),打仗都是隨性而為?
皇帝不懂軍略,這沒什麼,謀臣那麼多,皇帝隻需把握大局即可。
但是,皇帝不清楚自己權力的根基是什麼,那就很可悲了。
先帝蕭衍,當年是齊國遠支宗室及臣子,靠什麼上位?
不是靠血緣關係,不是靠名聲,不是靠投票選舉,不是靠拉攏世家高門,而是靠軍隊。
能打勝仗、壓製地頭蛇的強軍。
當年,雍州刺史蕭衍在襄陽起兵,順流而下攻入建康,廢立皇帝,把持朝政,靠著血淋淋的刀,迫使所有人臣服。
哪怕隻是口服心不服。
然後受禪稱帝,得了江山。
所以,忠誠並有戰鬥力的軍隊,才是皇權最重要的支柱,而現在,皇帝在做什麼?
僅僅為了一個成功概率極低的‘可能’,就把一支由兩萬青壯組成的軍隊當做賭注,進行一場幾乎不會贏的博弈。
由此帶來的負麵影響很大,首先,這是拿自己的基本盤來浪,浪翻了,是自己的實力受損。
中樞的實力受損,無法壓製地方,地方就開始蠢蠢欲動。
其次,讓將領們看到,聽朝廷的話,給朝廷賣命的下場,就是個人利益受損,往後,還有誰會服從命令?
這要從梁軍的構成說起。
自晉時延續下來的世兵製,到現在實際上已經破產,兵戶如同奴婢,許多人貧窮潦倒,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根本沒有戰鬥力。
如今梁國盛行部曲製,軍隊的戰鬥力擔當是各級將領的部曲私兵,亦或是一些募兵,然後以此為核心,帶著一群征召來的百姓(炮灰)打仗。
打了勝仗還好說,打了敗仗,將領無所謂征發百姓是死是活,卻必然在意自己的部曲傷亡有多少。
部曲私兵是將領們寶貴的私人財產,朝廷若瞎指揮,整天打敗仗,那麼必然損害將領的個人利益,那誰還會真心給朝廷賣命?
現在,天子讓西昌侯帶著兩萬兵馬攻延陵,而占據延陵的逆賊有優勢兵力,這樣的仗沒有勝算不說,也沒有實際意義。
一旦打了敗仗,損害的是朝廷(天子)的威信,各地牧守、出鎮宗室、地方豪強由此看到,聽朝廷的話、帶兵給朝廷賣命,沒有好下場。
那麼,本來就滑不溜秋的將領、刺史、郡守,更不會真的為朝廷效力,打仗時,首先想到的是自保。
沒有人願意給皇帝賣命,甚至會變成牆頭草,看著皇帝倒黴。
之前的台城之圍,一大票勤王軍作壁上觀,當時,老皇帝和皇太子作何感想?
那時難道有沒有哀歎,為何沒有一隻能打仗又忠誠的軍隊來解圍?
怎麼事情才過去不到一年,就好了傷疤忘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