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王國克生,維周之楨(續)(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026 字 8個月前

數日後,上午,蕭綱繼續琢磨李笠的方略,越琢磨越覺得歡欣鼓舞,越琢磨越覺得“事不宜遲”。

毫無疑問,年上繳至少七十萬貫,這筆錢不能放過,而且越往後,會越多。

其方略是否可行,蕭綱和幾位重臣議論過,覺得確實可行。

隻是實行起來十分複雜,主官必須精通貨殖、冶鑄,因為這全套方略要想實行成功,不能靠“農”,而要靠“工”和“商”。

還得把鄱陽郡當地大小豪強聚集起來,舉全郡之力,把事情辦好。

朝廷不是沒有精通“工”和“商”的官員,而李笠提出的方略很細,讓其他人照著做不是不行。

隻是其中的許多措施和手段聞所未問,所以任用彆人去辦能否辦成,蕭綱沒有底。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李笠來主持相關事務,那麼....

得任命李笠為鄱陽內史,還得兼少府寺職務。

而李笠是鄱陽人。

自漢以來,異地為官漸漸成為定製,雖然國朝不是沒有特例,但是,那畢竟是權宜之計,如今,要給李笠破例,值得麼?

值不值得,無非是權衡利弊而已,隻要利大於弊就行。

對於蕭綱而言,麵對的一個嚴峻現實,是朝廷的收入減少、開支增加。

現在到處都要用錢糧,但因為侯景之亂,稅收受到嚴重影響。

淮南、江南經此一劫,需要修生養息,可各地恢複民生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蕭綱當然想開源,卻想不出好辦法。

若是加稅,恐怕會官逼民反,可不加稅,要如何變出錢糧?

更彆說要收複司州、平定可能的三王叛亂,需要調動大量兵馬,而為此還得籌集大量糧草。

雖然蕭綱沒有親自帶兵打仗,但也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如果沒有糧食,軍隊如何能出擊?

而打仗時需要獎賞來激勵士氣,沒有錢帛,就無法及時發賞,那怎麼確保軍隊的士氣能夠支撐他們打贏一場場惡戰?

如今侯景之亂即將平定,但淮南、江南需要修生養息,若上遊戰火再起,也不知道打幾年。

打仗打個一兩年,國庫尚能勉強支撐,前提是不要出現大規模的天災。

若戰事拖上個三五載,國庫就撐不住了,到那時再想辦法,已經晚了,所以要未雨綢繆。

三年,隻需要三年時間,就很大可能實現每年多收入七十萬貫,為此付出的,不過是讓李笠這個鄱陽人,當鄱陽內史。

就算三年後,達不到預期目標,對於朝廷而言,也沒什麼損失。

這是利,至於弊,最壞的結果,無非是李笠在鄱陽做大,可那又能如何?

以鄱陽一郡作亂?

隻需按慣例,讓李笠把家人安置在京城(變相人質),加上長史、司馬等上佐也是朝廷任命,三年時間而已,有什麼好擔心的?

想到這裡,蕭綱愈發覺得可行。

而且,李笠年輕、資曆淺,若能到地方曆練,也是不錯的,做出了政績,將來加以任用,也不怕彆人非議。

蕭綱認為李笠是棟梁之才,所以才賜字“維楨”,但李笠需要磨練,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

那麼磨練個十來二十年,將來正好可以留給兒子。

正思索間,宦者來報:“官家,李將軍在外侯見。”

“傳他進來。”

“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