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天行有常(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760 字 8個月前

寒山,州廨聽事,為案牘勞形的李笠,起身來回走動,舒展筋骨,走著走著,轉到隔壁。

隔壁房間,幾個工匠正在拆計時漏刻(水漏)。

漏刻是這個時代常用的計時工具,為三級平台,其上各放著一個“漏”(有孔的壺)。

加上地麵放著的一個壺(受水壺),及其裡麵的“刻”(帶著刻度的浮箭),構成漏刻。

最高一級平台,放著的“漏壺”為日天壺(日壺),其水漏入次一級“漏壺”,此漏壺名為夜天壺(夜壺)。

夜天壺的水漏入最低一級平台上的漏壺“平水壺”,平水壺裡的水,漏入地麵上的受水壺。

受水壺裡有一塊浮板,浮板上豎著一個帶刻度的“箭尺”,即浮箭。

當受水壺裡水位緩慢上漲,箭尺便跟著上浮,根據其刻度(以受水壺某個位置作為參照物)便可知道當前時間。

之所以要用三個漏壺,是為了確保水的均速流動,精心製作的漏刻,其計時精度還是不錯的。

李笠在一旁看,看著看著,走了神,想到時局。

梁國已經和周國握手言和,兩國承認國土現狀,並交換俘虜。

當然,俘虜的身份都比較高,不是尋常人。

被俘的梁國人之中包括益、梁淪陷時被俘的梁國宗室,這之中隻要還活著的人,都悉數返回梁國。

對應的是,周國俘虜的魏國(當時是魏國)俘虜(主要是官員、將領),也都送回周國。

對於交換俘虜一事,李笠覺得有些不值。

因為被他俘虜的楊忠和賀若敦,已經“獲釋回國”,如同放虎歸山。

而周國接回來的富貴宗室,不過是一群‘綿羊’,帶不得兵,鎮不住場子。

但政治賬算一算,倒是很劃得來的:兩國握手言和,接下來,各自都能集中精力,對付齊國。

天下三分,國力最強的齊國,和“老二”梁國、“老三”周國都處於敵對狀態,看來,即將顧此失彼,距離亡國不遠了?

李笠覺得未必,因為齊國國力遠超梁、周兩國。

齊國擁有河北地區,在這個時代,河北就是天下(中原視角)最富庶的地方,人口密集,沃野千裡,等同於後世長三角地區。

又有河南這個傳統的“中原地區”,人口和耕地同樣很多。

所以齊國的稅收和人力資源充沛,兵員和糧食多,‘血條厚’。

又有並朔之地,馬匹多,有晉陽要地,可對關中形成居高臨下之勢,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戰爭潛力,齊國都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

如果應對得當,齊國同時防禦梁國、周國的進攻,不成問題。

而梁國和周國,不可能結成真正的同盟,如今握手言和,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

相比齊國,梁國雖然幅員遼闊,光看國土麵積(估算)甚至超過齊國,然而人口、耕地麵積根本就不能和對方比。

又因為沒有傳統的產馬地,騎兵數量處於下風,防禦作戰倒還行,進攻的話(進攻河南河北),底氣不足。

加上連年征戰,糧食儲備不足,梁國能夠有今天的局麵,是靠著一次次堪稱奇跡的戰鬥,這其中,還多虧了李笠的神奇表現。

但某個將領的神奇表現,也無法彌補兩國之間明顯的國力差距,如今梁國隻能見好就收,先把兩淮經營好,不能貪。

周國就是之前的西魏,雖然占據關中,但同樣是守有餘,攻不足,除非齊國自己內部出問題,所以,三足鼎立的態勢,還會持續下去。

但是,不代表三國之間就會相安無事。

因為周國和梁國都麵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暗弱,大權旁落。

去年,周國代魏,結果到了秋天,皇位還沒坐熱的年輕皇帝宇文覺,就被輔政權臣、堂兄宇文護給廢了,隨後‘暴斃’。

新帝登基,依舊是個傀儡,大權依舊牢牢握在宇文護手中。

權臣架空皇帝,行廢立,意味著周國的權力鬥爭會很激烈,皇族和各路權貴之間的矛盾,皇族內部的矛盾,一旦發作,那也是要命的。

周國是這樣,梁國呢?

小皇帝沒有親政,也沒法親政,大權由幾位輔政大臣暫時“代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