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要想富,先修路(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6619 字 9個月前

上午,辰時,寒山北城,北門外,車站,張鋌及一眾吏員正在車站官署前聚集。

連接利民礦區(煤礦)和寒山北城的鐵路,耗時一個多月,前不久已經通車,張鋌帶著幕府佐官到此,是要親眼看看軌道馬車的運輸速度。

他掏出懷表,卻見時間“走到”七點四十分左右。

精密的計時工具懷表,是鐘表的一種,因為體積小,可以放在懷裡,故而得名。

按照鐘表的計時‘單位’,一天十二個時辰,分為二十四“小時”,即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

一小時,為六十“分鐘”,一分鐘為六十“秒”。

張鋌很快習慣了這種計時工具,以及計時單位,懷表,成了他隨身必帶工具。

收起懷表,看著站前一條鐵路,這鐵路向北延伸,消失在地平線的那一頭。

這條鐵路全長近四十裡,為“複線”,所以單線裡程為八十裡,耗鐵量巨大,造價不低。

因為該工程‘備料充分’,事前經過仔細勘察,且軌道的鋪設已經有了豐富經驗,所以前期工作都已做足。

動工後,是各路段同時施工,平均每天鋪設鐵軌一裡,故而建設速度較快,隻是具體運輸效果如何,需要實際運行後才知道。

現在,張鋌就想看看,從利民礦區車站出發的馬拉貨車,能否在一個時辰內,按時抵達“寒山北站”。

按照計劃,每天早上六點,第一個車隊就會從利民車站、寒山北站對向出發,耗時一個時辰,抵達終點站。

也就是說,馬拉貨車的移動速度,是每小時走二十裡,即時速二十裡,大概是人步行速度的一倍。

比走在土路上的正常馬車略快,但行走在鐵路上的馬車,因為‘路麵平整’,所以可以保持勻速。

且因為用的是四輪車,且軌道上的‘摩擦力’很小,所以一匹馬拉車時的載重可以明顯增加。

這一點,已經在礦區、港區的軌道運輸上得以印證。

而四十裡距離,對於拉車的馬來說,負擔並不重。

時間到了七點五十分,鐵路上出現了黑影,漸漸變大,卻是一隊車隊緩緩過來。

看來,準時抵達沒問題了。

張鋌和吏員們饒有趣味的看著馬拉貨車車隊‘進站’。

隻見樣式特殊的四輪車,行駛在軌道上,四個輪子大小一致,直徑約四尺,車廂為鐵架、木板製成,矩形、有蓋,仿佛一個大箱子。

四輪車共有八輛,尺寸相同,頭尾相連,宛若蜈蚣。

拉車的馬共有六匹,兩匹一排,前後成三排,駕馭馬匹的兩個馬夫,坐在第一輛車的前沿,上麵搭著個涼棚。

雖然四輪車多,載重看上去少不了,但六匹馬拉著車走起來,動作輕盈,尚有餘力。

車隊的行進速度不慢,漸漸接近車站,位於車隊最後一輛車上的兩個人,聽得前方馬夫敲鑼,便搬動車廂邊上的長竿。

長竿是‘刹車係統’的機括,扳動之後,會讓車輪轉動不暢,移動速度變慢。

其中一人沿著車廂向前走,每到一個車廂,便搬動邊上長竿,使得車隊速度明顯放慢,與此同時,馬夫也讓六匹馬放慢速度

車隊穿過一個門框形狀的鐵架,停下,使得這鐵架正好位於車隊中部。

張鋌和吏員們上前,現場觀看裝卸工裝卸貨物。

鐵架十分粗碩,名為“門形吊車”,‘門腳’各自立在一個軌道上,且裝著輪子,所以能夠前後移動。

其‘門梁’下有可移動的滑車,滑車帶著六個吊鉤,可以把一個車廂的四角和中部鉤住。

四輪車的車架和車廂是可分離的,通過插銷固定,隻要撤去插銷,那麼憑借人力用門形吊車“起吊”,可以將車廂吊起數尺,然後平移到旁邊平行軌道上停著的車架上。

待得車廂放到空車架上,四名身著裲襠“號衣”的青壯,直接推著車向前走。

後方,第二列來自利民車站的馬拉貨車抵達,前後相隔十分鐘,進入旁邊一個軌道,進行‘卸車’。

第一列車的八個車廂,逐一被吊走,六匹馬拉著八個空空的車架向前走,經過“人”字形變向軌道,進入另一條軌道。

頭變尾、尾變頭,拉車的馬被解開,原先車隊的尾部、現在的頭部,和新的一組共六匹馬‘接上’。

另一組裝卸工個門形吊車,往這八個空車架上吊裝車廂,逐一吊裝完畢後,把車架和車廂固定好。

休息好了的四名‘車夫’,駕馭六馬,拉著車隊,往北而去。

這一卸,一裝,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不簡單,涉及多個流程。

不同的隊伍,以分工合作製,確保貨物裝卸、收發、貨物登記、車隊換軌道變向、換馬同時進行,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車站的“吞吐量”。

不遠處,張鋌看了看手中懷表,對此次有軌馬車的貨物裝卸十分滿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