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量入為出(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9315 字 9個月前

630shu ,最快更新亂世棟梁最新章節!

下午,書房,趙孟娘向李笠彙報家中“第一季度”的開支情況,以便讓李笠對家裡財務狀況有個大概了解。

薛月嫦作為副手,協助趙孟娘彙報。

正所謂“家大業大開銷大”,李笠雖然有很多產業,如同一株株搖錢樹給他帶來大量收入,但與此同時,開支也很大。

維持彭城公府邸的“運行”,日常開支少不了,但比起養兵的開支,那就是個小數目。

一如這個時代的慣例,李笠養著部曲,數量不少,又養馬,開支更是比養部曲多了許多,所以彭城公府在日進鬥金的同時,也在“日出鬥金”。

為了加強財務管理(即理財),控製開支和成本,彭城公府邸實行“財務預算製”。

其中包括預算管理,以及預算、核算製度。

預算,就是每年的特定日期(譬如年底),對來年可能產生的開支進行預估,定出可能的開支額度。

決算,就是預算時間期滿時(第二年一年),對當年預算的實際情況進行核算,確認收支是盈餘、虧損還是持平。

並作為下一次預算的基礎。

基於成本控製的目的,李笠實行開支“季度跟蹤”製度:

將一年分為四個季度,每個季度結束後,次月月底前,必須對上個季度的開支進行粗略統計。

一旦發現開支大幅超出季度預算,必須儘快找出原因,並采取對策,控製開支(成本)的異常波動。

所以,合理的財務管理製度,可以有效控製成本,

這項工作,由趙孟娘來承擔,算是“財務監督”,因為“內當家”是夫人黃姈,監督者得換個人來。

但趙孟娘本身也分管部分產業,事務繁忙,李笠讓薛月嫦也參與“財務監督”。

大概聽了一會,李笠知道“第一季度”家中的開支並無異常,很滿意,打算結束這場“小會”。

但薛月嫦的表現欲望極強,想要彙報一些事情,李笠不想打擊對方的積極性,便繼續聽下去。

聽著聽著,走了神。

財務管理,對於個人家庭而言是“理財”,對於國家來說,是升級版的理財。

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國家,理財無非兩個觀點:量入為出,量出為入。

量入為出,即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量出為入,即要花多少錢,就想辦法攢夠這個數目。

在現代,月收入三千的人,為了買售價八千的手機,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攢錢,攢夠錢再買手機,這可以看作是量入為出。

第二種,刷信用卡買手機,然後分期慢慢還款,來個“早買早享受”,這可以看作是量出而入的一種方式。

把個人換成王朝,同理。

西漢時記錄先秦禮製的《禮記·王製》有“用地小大,視年之豐秏。以三十年之通製國用,量入以為出”的內容。

所以,自先秦以來到現在(南北朝),曆代朝廷的財政管理,大體遵循量入為出的原則。

量入為出,關鍵在“入”。

在農業社會,無論朝廷稅收還是家庭收入,都受到農業產出季節性和數量的限製。

收入成為硬約束,量入為出是邏輯的必然,也是生產力不發達的反映。

同時,在封建王朝體製下,“事無巨細皆決於上”,官府的職能邊界難以有效界定,財政支出的數額也就難以合理限定。

隻能通過收入水平來製約。

但實際上,當朝廷的開支過大,必然超過正常收入時,財政就會變成量出為入。

譬如皇帝要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以供享樂,於是開支大漲,但又不想慢慢存錢糧,過個幾年再動工,於是加大征稅、征發勞役的力度,以增加收入、應付開支。

所以,量入為出就變成了量出為入。

梁國的財政管理製度,按說原則是“量入為出”,但因為開支不小,加上幣製敗壞,所以實際上經常是量出為入。

朝廷把各類負擔轉嫁給百姓,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大量編戶民出逃,要麼依附豪強大戶變成依附民,要麼變成居無定所的山湖人。

而巨大的開支,其實許多都未用在實處,財政管理製度,本身就是個大漏勺。

即便現在有了樂安大銅礦,若不把大漏勺換了,以確保節流,那麼無論開多少源,都不夠用。

所以李笠認為,財政管理製度應該改革了。

最好能換成類似現代政府的財政預算製度,當然,考慮到時代特點,隻能是低配版的財政預算製度。

這種事得一步步來,所以需要分階段試行,第一步,就是從自己家做起。

他在家裡實行預算、決算製度,就是為了控製成本,且這製度已經先在產業經營中試用多年。

然後,在徐州生根發芽,成為州廨試行的有效財政製度。

與此同時,徐州軍府的財務管理,也試行該製度,經過不斷完善,預算、決算製已經具備了進一步推廣的條件。

所以,總稅司的財務管理,也實行該製度。

有朝一日,時機成熟,就要在國家層麵實行,目的是確保財政盈餘,控製行政成本。

若一個國家的朝廷,無法有效控製行政成本,那麼遲早會因為入不敷出,養不起軍隊、無法賑濟災民,亡於內憂外患之中。

改朝換代後,要是繼續用若大漏勺的財政管理製度,那麼新朝接手的,依舊是個爛攤子。

然而,想要在國家層麵上大刀闊斧改革財政製度,可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預算、決算這種概念,古來有之,並不稀奇,但財政依舊實行“量入為出”,這是傳統。

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是有原因的。

曆朝曆代掌管財務的官員,都必然明白預算、決算這兩個概念,並有一個名詞“度支”,以及相應的中央官署。

度支,規劃計算開支,梁國有度支尚書,領度支、殿中、金部、倉部四曹,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

度支曹為國家財計主管機構,而地方上,郡(以及封國)有上計吏,在郡守(內史)之下專管財政記賬,掌握地方財政收入數字。

並負責收集屬地財政數字,設有專門的“上計簿”,用以向京師呈報。

以便中樞對地方財政收入進行核算。

但是,自古以來,曆代朝廷的財政,實行“量入為出”的製度,更進一步的財政預算製度,卻實行不起來。

這不是理財能手們不想實行,而是現實條件決定了要實行財政預算、決算製,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一,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受天氣影響很大,隨著年景而出現的豐收或歉收,使得財政預算難以做到相對準確預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