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魚米之鄉(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4537 字 8個月前

630shu ,最快更新亂世棟梁最新章節!

上午,曠野裡,黑壓壓的人群聚集成長線,由南至北,如同長蛇。

哨聲、呼喊聲、吆喝聲此起彼伏,人們揮舞著鐵鎬、鐵鏟,挑著一擔擔的土,使得一道溝渠的輪廓愈發明顯。

李笠站在一旁的土丘上,看著眼前這熱火朝天的施工工地,很滿意。

他離開饒州,走陸路往東進入會稽地區,巡視三吳,少不了來視察這個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苧溪運瀆。

太湖排澇工程東南段苧溪運瀆,目前進展順利,官府投入十餘萬廂兵,加上沿途定期服勞役的百姓,忙碌了一年多,工程即將在入夏前完工。

完工之後,雨季時暴漲的太湖湖水,一部分走原先的三江水道,往東排入海中。

一部分就經由苧溪運瀆南排,排入會稽海灣。

再加上太湖上遊入水水係大規模修建堰壩蓄水,入水和排水都有了調節能力,太湖水患即將得到很好地治理。

沿湖地區經過大規模開荒、屯田,變成魚米之鄉指日可待。

李笠想到這裡,頗為高興,看著旁邊懸掛的“太湖湖區水利工程示意圖”,聽官員們講解這項規模龐大、建成後造福千年的大型工程。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所在地區為一個盆地,地勢上大致是西高東低,所以才構成一個大湖。

太湖的入水,即上遊水係,主要分布在湖區西麵,即湖西。

出水(排水,入海通道),即下遊水係,在湖區東麵(即湖東),有三條江,鬆江(又稱吳鬆江)、婁江和東江,並稱“三江”。

先秦時,太湖周邊就有水利工程,重點在航運及灌溉。

曆經秦漢、魏晉到現在,太湖往西有中江水道通長江,往北有丹徒運瀆經曲阿自京口入江。

又有大規模的塘堰,確保湖區周邊農田灌溉,以及圍湖造田。

到了劉宋時,太湖雨季內澇問題愈發突出,有吳新興人姚嶠,因吳興經常鬨水災,便花了二十年時間,通過實地勘察,提出了一個排澇方案:

在太湖南的苧溪地區,向東南開挖一條水渠(運瀆),直達會稽海灣,為太湖開通一條新的排水通道。

這個方案,因為全線地勢大體上是“中間高、兩邊低”,違反“水往低處流”的定律,所以工程量巨大,在劉宋時期無法付諸實施。

後來,梁國中大通年間(三十多年前),朝廷調動人力物力,按照這個方案,修了個“低配”版的水渠(運瀆)。

因為是“低配版”,所以雖然有效果,但效果相對較小。

現在,新朝朝廷調動大量人力物力,將這條“低配版”水渠(運瀆),升級為“高配升級版”。

也就是將水渠拓寬、挖深,配套修建調節水位的堰壩群,並在入海口處修建水門、海塘,防止海水倒灌導致河道淤積。

等到今年夏天,工程竣工,從會稽地區起航的船隻,可以通暢無阻的經由運瀆進入太湖,然後向北進入長江。

過江後,從北岸廣陵入運瀆,前往淮水流域。

或者,在太湖折向西,經由中江水道抵達蕪湖,進入長江。

若往上遊去,可前往上遊各地,或者從江對麵的巢湖入江口進入巢湖,抵達合肥,再經淝水抵達壽陽,進入淮水水係。

所以,當太湖水利工程全部竣工後,三吳和兩淮地區的“物流”會變得愈發便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