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鋌仔細琢磨過後,卻覺得有些怪:按照李笠的情況,不該做出如此風格的詩來。
譬如這首詩最後的兩句“男兒欲遂平生誌,五經勤向窗前讀”。
根本就不像是李笠平日裡的看法:李笠就明確表態過,無軍功不得封爵;出將入相、文武雙全,才是國家棟梁之才。
張鋌知道,李笠很看重軍功,希望朝廷能夠做到文、武張弛有度,國家既不窮兵黷武,也不能重文輕武。
卻在詩句裡,強調讀書才能“遂平生誌”,感覺有些自相矛盾?
他看著眼前覆舟山,摸了摸胡須。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是官場拚殺的必備“技能”。
皇帝辦教育,在州學裡,對著讀書人說這段話,無非是點明辦學宗旨,說個場麵話罷了。
。。。。。。
翌日,頭還有些疼的李笠,拿著一堆資料,與梁森商量辦軍校事宜。
其實是講述“辦學宗旨”。
昨日重陽節,李笠飲酒過度,迷迷糊糊回了宮,迷迷糊糊睡著了,迷迷糊糊醒來,一想到今日要說的事情,很快便精神抖擻。
“自古以來,多有公、私學堂教授學生文化知識,但罕見有人公開招生,然後教授學生如何真正的帶兵打仗。”
“所以,隻有叫人讀書寫字的學校,沒有教人帶兵打仗的軍校。”
李笠說著說著,打了個哈欠,趕緊喝茶提神,繼續說下去。
“當然了,各類兵法之所以能傳世,說明自古以來,基本的軍事教育是存在的。”
“不過,沒有哪個名將是單純靠讀書讀出來的,原因,你也知道,打仗這種事,靠單純的紙上談兵根本就不行。”
“理論當然傲要學,但必須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要有實際的帶兵經驗。”
“原因,當然是因為軍隊是人組成的,打仗,其實就是組織一群人,去做某件事,隻不過這件事是殺人,而且是集體殺人。”
“既然是組織大量的人去辦事,那就免不了和人打交道,要知道自己手下的能力,知道這些人的長處、短處,以及性格。”
“也就是說,將要知兵,不知兵,光知道理論,靠著單純的理論去打仗,理論脫離實際,除非運氣極好,否則容易兵敗身亡。”
“就像學遊泳,光在岸上動嘴皮子、練動作,沒有用,不下水撲騰、不嗆幾口水,根本就學不會。”
“所以,朝廷要實施軍事教育,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員在課堂上學習理論,還要下基層帶兵,積累實際帶兵經驗。”
“那些將門,培養子弟的方法就是長輩帶著隨軍作戰長見識,讓這些子弟從少年時就熟悉軍旅生活,積累帶兵打仗的經驗。”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類似私學、族學,外人想學,了不起學個兵法,懂些理論,具體怎麼用,全看悟性。”
“朝廷要辦軍校,目的是讓從未接觸過軍事的人,或者尋常兵卒,在數年時間裡,具備合格的軍事素養。”
“當然,正如學校分蒙學、縣學、州學、國子學那樣,軍校也要分級彆,由易到難,培養不同層次的軍官。”
李笠闡述著軍校的辦學宗旨:“軍校要如同作場批量生產機器零件那樣,批量培養初級、中級軍官,隨時能補充到軍隊中去。”
“那麼,朝廷的正規軍中軍,就不怕吃敗仗,若軍隊被打殘了,重建、形成戰鬥力的速度,要比以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