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下午,彭蠡湖畔白石村裡,家家戶戶升起炊煙。
漁船靠泊在碼頭,回家的大人們忙著準備今日的“夕食”,孩童們則在村裡各處嬉戲打鬨。
白石村為雜姓聚集的漁村,村民基本上都是靠水吃水的漁民或者養魚戶,沒有什麼人多勢眾的大姓,左鄰右舍之間關係還算融洽。
村內一隅,一個平平常常的院子內,一名幼童從外麵跑來,推開柴扉進入院子,跑向散發香氣的廚房,又有一條大黃狗緊隨其後。
幼童跑進,見著灶台邊有個同樣梳著總角發髻的少年在煮菜,上前扯著喊起來:“三叔!魚做好了麼?”
被人喊做“三叔”的李笠,自己都還未成年,因為年底官府放假,總算能夠回家。
他見小侄子李昕眼巴巴看著灶台上的釜,於是笑起來:
“再等等,慢工出細活,一會三叔煮出來的魚,定然好吃得讓你舔碗。”
李昕眨著眼,用力點點頭,李笠看著那大黃狗搖著尾巴近前,於是從砧板上捏起一塊魚肉,拿給侄兒:
“帶著大黃出去看家,莫讓老鼠溜進來,把美味都偷吃了。”
李昕應了一聲,接過魚肉,在大黃狗麵前晃了晃,邊往外跑。
出廚房時迎麵走來一名年輕女子,女子身著布裙,用布巾包頭,手裡提著竹籃,李昕向其喊了一聲“娘”,女子點點頭,繼續往裡走。
這是李笠的嫂子,他長兄的未亡人林氏。
林氏樣貌平平,身高也平平,身材略瘦,麵色有些蒼白,見著小叔子正在煮湯,忙得滿頭汗,關心道:“小郎,不如嫂子來煮湯吧?”
按習俗,小叔子稱為“小郎”,李笠不太習慣這種稱呼,他看向林氏,笑了笑:“沒事,嫂子幫個手就行。”
林氏也在廚房裡忙起來,又看著小叔子忙碌,看著小叔子將米放在銅鐺上煎,當米被煎得散發出香味後,再將其放入碗裡碾碎成米粉。
然後將早已洗淨、切好的魚塊和在一起,放在碟子裡,加佐料,靜止片刻,再放到蒸籠中蒸熟。
此即為“粉蒸魚”的大致做法,林氏之前聞所未聞。
李笠沒有藏私,把粉蒸魚的烹飪方法細細和嫂子講解,尤其最關鍵的米粉,那是一定要用心製備的。
米粉,就是碾碎的碎米,製作魚鮓時都會用到,但是粉蒸魚用的米粉想要香,碾碎之前必須先炒,這樣才能讓碾出來的米粉具備特彆香味。
然後摻入陳皮等尋常可見調味料,“秘製米粉”就調製完畢。
李笠沒打算這麼早把“炒”的烹飪技巧透露出來,再說如今手頭也沒有炒菜鍋,所以改良了一下做法,用銅鐺來煎米,效果也是不錯的。
至於那花鰱魚頭湯,不用酒和薑也能有效去腥的訣竅,就是對半剖開後先用茶水泡大概半個時辰(一個小時),然後用銅鐺煎。
這樣處理後的魚頭,既沒有腥味,煮出來的湯又濃又白,然後用自製味精(土法味精)提鮮,魚頭湯會很好喝。
如果這個時代有味精,那可真的能讓天下英雄“競折腰”,但李笠沒本事製作味精,他所用的土法味精,是黃豆味精。
黃豆,鄱陽城內就有賣,於是他按著後世的家庭廚房做法,自製土法味精。
先將乾黃豆泡水,直到泡脹,然後瀝乾水分,放到鐺裡大火煎至起泡,然後小火煎至金黃、酥脆即可。
等烹飪時將適當黃豆碾碎下料,菜肴就有了不一樣的鮮味。
雖然這鮮味比不上真正的味精,用的黃豆也比不上名貴調料,卻是物爾美價廉的土法味精,用來烹飪家常菜很合適。
這就是李笠的秘方,在後世不算得什麼,正確的做法是用炒菜鍋油炸黃豆,但是他利用現有炊具進行改良,土法味精的提鮮效果還是可以的。
以上就是兩道菜的做法,李笠已經將其賣給了常來食肆的東主馬青林,所得銅錢用來還自家欠下的高利貸,化解了一場危機。
之後,還剩下一些錢,可以過個好年。
林氏帶著兒子李昕在白石村守家,所以不知道姑婆(婆婆)和小叔子具體是怎麼把債還的,隻知道小叔子年底放假回家後,做事麻利,很有主見。
如今煮菜講得頭頭是道,讓她聽得入神。
心中隻覺奇怪:怎麼小叔子一場大病之後,像變了個人似的?
她清清楚楚記得,自己嫁入李家後,李三郎可從沒下廚,畢竟還隻是個孩子,可眼下卻知道複雜的菜譜,還說得頭頭是道。
莫非那一場病,讓小叔子得了佛祖指點,領悟了什麼?
梁國崇佛,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信佛,林氏和婆婆吳氏同樣信佛,所以她隻能把小叔
子忽然“開竅”歸於佛祖保佑。
也不枉我天天念佛,終於得佛祖顯靈,保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