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探討(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261 字 9個月前

夜,作場某房間裡,李笠正和黃四郎秉燭夜談,當然,為了避免旁人誤會他好男風,和樣貌英俊的黃四郎‘不清不楚’,在場還有第三人。

那就是“金牌替考”張鋌。

黃四郎來白石村拜訪李笠,談起《左傳》心得,越談越投機,索性住了下來。

每次談論《左傳》,精通《左傳》的張鋌自然是要參與的。

此刻,三人秉燭夜談,談的是《左傳》故事中一個人物:齊襄公。

《左傳》對齊襄公的事跡有記載,其中:齊襄公和自己出嫁的妹妹私通,還把到訪的妹夫魯桓公弑了。

這事情發生在四月,到了八月,齊襄公和新任鄭國國君子亹會盟,話不投機,弑。

兩件事,讓讀過《左傳》的人,對齊襄公的人品產生質疑,許多讀者會覺得此人不守信義,荒淫、殘暴。

然而死後卻得了個美諡“襄”,簡直難以理解。

黃四郎在郡學讀書時,聽先生講解過緣由:

齊襄公治理國家期間,政績卓越,而諡號,當然是針對其生前功績進行總結、歸納,齊襄公得了美諡“襄”,說明了齊國大臣對其生前功績的肯定。

黃四郎不太理解,卻不得進一步解答。

而從小在國子學旁聽的張鋌,給出了更加深刻的解釋:弑魯、鄭二國國君這兩件事,齊襄公為齊國獲取了大量的利益。

其一,齊襄公弑魯桓公,是因為兩人積怨已久,這積怨不是兄妹私通,而是齊襄公要吞並世仇紀國,魯桓公從中作梗。

“周夷王三年,紀侯譖之周(天子),周(天子)烹(齊)哀公。”張鋌不用看書,直接引用內容,“從那以後,齊國曆代國君,都不忘此仇。”

“其二,齊國周邊,魯、晉、燕、衛都是硬骨頭,想要擴張,就隻能對東南麵最弱小的紀國下手。”

“所以,基於齊國的利益,滅紀國是必然,但齊國國力直到齊襄公時,才真正強大起來,而魯桓公促成了周王室和紀國的聯姻。”

“桓公十七年春,(魯桓公、齊襄公、紀侯)盟於黃,平(調和)齊、紀,且謀衛(商議對付衛國)故也。”

“也就是說,魯桓公一直在阻止齊襄公滅紀國,而且,在魯桓公遇害前一年,齊國和魯國爆發過衝突,所以齊襄公索性...”

張鋌做了個抹脖子的手勢,黃四郎恍然大悟。

果然,是權力博弈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紛爭。

一般人看這個故事,就隻看到齊襄公是為了和妹妹私通才殺妹夫魯桓公。

張鋌繼續講解:“齊襄公弑鄭君子亹,是因為要左右鄭國對齊國的態度,換一個和自己相善的國君。”

“當時,鄭莊公去世,鄭國內亂,公子子亹繼位,因為和齊襄公有私人恩怨,所以可知鄭國接下來,和齊國關係不會好。”

“而齊國,正要對紀國動手,就怕後背被鄭國捅刀,既然齊襄公已經把扯後腿的魯桓公乾掉,那麼一不做二不休,把鄭國新君子亹也乾掉。”

“魯、鄭二國,國君暴斃,繼位新君,因為種種原因,不想參合齊國和紀國的事,於是齊國騰出手來,攻紀。”

張鋌說到這裡,引用了《左傳》內容:“初,襄公立,無常。”

“無常,不是指齊襄公喜怒無常,而是說他不守禮製,居然弑魯、鄭國君,還是在魯桓公前來做客、鄭公正在會盟時做的。”

“諡法,何謂“襄”?”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以齊襄公任上功績,當然擔得上‘襄’這個美諡。”

張鋌這麼一分析,黃四郎是完全明白了,可以說在郡學時,自己隻是略通,要到張鋌這個水準,才能說是“通”。

一直旁聽的李笠,其“鄭伯克段於鄢”的深層次理解,也是張鋌分析給他的,現在見說到國君“私德”和“公德”的問題,李笠也有見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