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我看夠嗆(2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7177 字 10個月前

李笠沒打過仗,但現場看了情況後,覺得蓄水完成就能攻城:乘船靠近城池,因為彭城周邊已經化為湖泊。

水漲船高,浮在水麵的船,和城頭的高度差會縮小,乘船攻城的梁軍士兵,攀爬城牆肯定比平日容易一些。

即便傷亡大一些也無所謂,隻要趕在援軍抵達前拿下彭城即可。

結果,什麼都沒做。

當然,這也許是打算圍點打援,隻要擊敗援軍,彭城守軍沒了指望,就隻有投降。

然而,魏國援軍抵達時,梁軍也沒有主動出擊,不趁著對方立足未穩發動強攻,任由對方安營紮寨。

李笠沒正經打過仗(清剿水寇不算),但那一世看過許多影視劇,好歹知道戰爭不是兒戲,既然出兵了,就必然要有明確的戰略、戰術目標,並加以執行。

如今,梁軍既沒有趕在援軍抵達前強攻彭城,也不是圍點打援,若是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梁軍是來這裡武裝郊遊,而不是來打仗。

一旁,韓熙看著眼前的梁軍軍營,一片鄙夷:“郎主,按照打聽來的消息,不是沒有將領提議強攻彭城,或趁著援軍剛來、立足未穩,發動猛攻。”

“但是,主帥似乎除了每日在大帳喝酒,什麼都不做。”

“那麼,你們幾個的意見?”李笠發問,韓熙笑了笑:“我看夠嗆,梁軍..官軍肯定是要慘敗的。”

“何以見得?”

“很簡單,那主帥是窩囊廢,根本就不會打仗,和綿羊一般,碰上如狼似虎的東賊,嗬嗬。”

李笠聽了之後,看著眼前規模龐大的軍營,心裡不是滋味。

一旦慘敗,這麼多將士,這麼多隨軍青壯,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逃回去。

軍隊的構成,是青壯勞動力,一旦傷亡殆儘,對於國家的損害是很大的,按理應該選個靠譜的主帥帶兵,即便打不了勝仗,也得提防打出大敗仗。

怎麼就讓一個庸人當主帥了呢?

李笠這兩年來,聽張鋌說了許多曆史,尤其是衣冠南渡之後,南朝曆代的曆史,所以對於曆代的北伐,有所了解。

現在仔細一想,自衣冠南渡以來,南朝每次北伐,政治意義都大於軍事意義,所以,北伐主帥人選的確定,政治因素高於軍事因素。

甚至北伐已經成為權臣刷聲望、乃至為篡位做準備的最佳手段,所以北伐的意義漸漸變了。

這一點,在梁國體現得尤為明顯。

梁國初立,天監年間,就有一次聲勢浩大的北伐,結果主帥不選百戰名將,而是窩囊廢宗室——臨川王蕭宏。

之所以這麼安排,其實也好理解:既然皇帝不能禦駕親征,那麼北伐軍主帥之位就不能給外人。

但能打的宗室,也會威脅皇帝地位,北伐軍主帥掌握那麼多軍隊,皇帝也睡不好覺,所以,要加以掣肘。

那麼選個庸才,配備能打仗的副帥,仗著兵力優勢平推過去,穩紮穩打,最好不過。

結果蕭宏因為一場夜雨,就嚇得棄軍南逃,進而導致戰線全麵崩潰,梁軍聲勢浩大的北伐,以莫名其妙的大潰敗結束。

事後,蕭宏這模樣英俊的窩囊廢沒有受到任何懲處,被北魏戲稱為“蕭娘”。

後來,也是最讓人惋惜的一次,就是白袍將軍陳慶之的一次遠征,當時魏國陷入內亂,梁帝便讓陳慶之護送南逃梁國的魏國宗室回洛陽。

給了不到一萬兵馬,明顯是應付了事。

結果,陳慶之就這麼一路殺到洛陽,所向披靡,但梁國並無後續動作,未給予陳慶之有效支援,導致陳慶之因為孤軍深入,頂不住反撲,功敗垂成。

現在,梁國又北伐了,主帥人選的確定,還是由政治因素決定,隻選“聽話的”,不選“能打的”。

原定主帥人選、鄱陽王蕭範,好歹在任上有過指揮一定規模軍事行動的經驗,坐鎮益州時,對抗過魏國,也平定過叛亂。

而現任主帥貞陽侯蕭淵明,打仗方麵的履曆比起蕭範來說差遠了,李笠極其不看好。

現在,根據打聽來的消息,可以看出這主帥是庸才,會做官,不會打仗。

所謂“會做官”,指的是“無為而治”,也就是“做多錯多,做少錯少,不做不錯”的官僚作風,所以明明已經把彭城給“泡”了,就是沒有後續舉動。

放棄先手優勢,突擊變成對峙,戰術上的突然性沒了,戰略目標模糊不清,你到底在想什麼?

李笠百思不得其解,韓熙看看左右,斟酌用詞,對李笠說:“郎主,小人說話難聽,還請莫要介意。”

“說吧,又不是我帶兵。”

“呃...以小人之見,梁軍...官軍從上到下,除了少數將士,恐怕都是害怕野戰,沒信心打贏。”

“各部將領大概是求穩的想法,所以隻能如同烏龜一般,縮在龜殼一般的軍營裡,和東賊對峙。”

“這窩囊廢主帥,恐怕是眼巴巴盼著西邊的侯景打退當麵敵軍,然後東進、合圍,如此一來,就能以多欺少了。”

這話說到點子上了,李笠恍然大悟:“那麼...你覺得,能對峙多久?”

“狼吃羊,不需要對峙多久。”韓熙說著說著,語氣變得凝重:“小人雖然隻是打過仗,不是將,但是,見也見多了。”

“郎主,小人認為官軍必敗,所以請郎主早做打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