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趙、鄒二人自是聽得出來。
鄒元標歎了聲,道:“我等是能齊心,可那浙黨、楚黨卻包藏禍心,不能不防。”
聞言,葉向高忙道:“陛下已準增補閣臣,二位有何人選可推?”
前番東林力推漕撫李三才入閣,可惜功成垂敗,李三才不但未能入閣,反因盜取皇陵木叫貶為平民。此事於東林無疑是一重大打擊,試問,若李三才能成功入閣,今屆京察又豈會這樣虎頭蛇尾,孫老尚書又豈會一氣之下掛印而去。
因而,這新的閣臣增補人選,就得慎重再慎重,萬不能再補而不入,反累本黨。
趙南星首先想到一人,道:“韓虞臣可用。”
韓虞臣乃指現在的禮部尚書韓爌,此人是萬曆二十年的進士,曾任翰林院正史纂修官,乃東林黨人。
“韓虞臣事公允,與浙黨諸臣能夠共處,當可過會推。”趙南星一語點明推韓爌的好處,那就是此人和浙黨不少人交情甚好,因而至少可以保證浙黨方麵不會阻撓。
鄒元標也提出了兩個人選,一是翰林院檢討劉一燝,二是前禮部侍朗吳道南。這二位都是東林黨人,論資曆都可入閣。
葉向高此時也提出了他心目中的人選,讓趙南星和鄒元標意外的是,此人竟不是東林黨人,而是浙黨的方從操。
說到這方從哲,真是很為葉向高看好器重,越過黨派門戶之見,曾先後舉薦他續修玉牒、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不過方從哲都是未就。
“進卿欲與浙黨交好?”趙南星很是詫異葉向高為何要推浙黨中人。
葉向高也不瞞他,坦言經此屆京察外計,他看出想要平穩推行朝政,還是不能樹敵過多。因而有意分化浙、楚、齊、宣、昆數黨。他推薦方從哲增補為閣臣的最大目的就是要讓浙黨和楚、齊、昆、宣劃清界線,從而可以分而破之。
趙南星和鄒元標雖然脾氣都急,但也不是不曉事之人,那方從哲雖然聲望很隆,但將之引入內閣不會反製葉向高,相反還能讓朝堂對東林刮目相看,因而同意下來。
“便將這幾人報上去,無論陛下同意何人,總比我一人獨臂難支的好。”葉向高一錘定音。
一想到那個長年累月深居宮中不出的皇帝陛下,鄒元標就沒來由的一肚子火氣,哼了一聲:“咱大明朝真是時運不佳,怎麼就輪上這麼個皇帝呢。自張居正離世之後,咱大明朝似乎就一直走下坡路,到如今政事儘廢,官員缺額過半,上下無有理事,這皇帝卻隻曉得派些內監出去,先是開礦收稅,現在還要搞什麼海事,真叫人不曉得說什麼好。”
葉向高也歎了一聲,鬨出江南文變的那個內監魏良臣打著的便是開海名義,這等大事,皇帝與他這首輔卻不曾透露半句口風,實在是叫他寒心不已。
但當下能說什麼,隻得寄希望於未來了,因而便說了句:“東宮甚賢。”
“不錯,東宮甚賢,我輩還有指望。”鄒元標精神一振。
不想,邊上的趙南星卻不以為然道:“若依我看,東宮不賢。”
葉向高一愣,鄒元標更是一驚,不解的看著趙南星:“夢白何出此言?”
“我善相人,但觀東宮,兩眼無神、麵色灰暗,此等麵相,如果我猜得沒錯,東宮想來是個喜好酒色的人。這等人,一般壽命不長。”
趙南星眉頭微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