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是那閩浙及廣東沿海百姓,因土地貧瘠,生活無路,窮則心大,為求活路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
這些亡命徒從最初的海上民間私人貿易逐步發展下來,時而商,時而盜,成為一股股大的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最終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時至今日,這股勢力也不再是一開始的亡命海徒,而是形成以閩浙沿海士紳為主的龐大集團。
他們暗中操控著大明海貿,牽線著海上的大小盜寇,獲取巨大利益,並在朝中尋找能為他們利益代言的官員,最終,產生了浙黨。
前首輔沈一貫便是浙黨領袖,而現任首輔葉向高在報給皇帝陛下禦準會推的閣臣人選中,也赫然有浙黨出身的方從哲。
這個消息是北京的辦事處傳遞過來的,按魏公公的要求,凡京中大小事務,登於邸報的要傳送江南,沒有登上邸報的也要傳送江南。
除此以外,辦事處方麵更要收買大小衙門的書辦,以按條付費的方式從這些衙門中的“小人物”手中獲得各地呈遞上京的第一手消息。
重中之重是遼東,魏公公特彆強調,有關遼東方麵的消息,不論是官員的題本還是奏疏,亦或驛站的小道消息,來往關外的客商“八卦”,都要事無巨細加以整理,定期呈送。
為此,陳默以魏公公名義招募了不少京中閒人,叫他們專門從事此類工作。錦衣衛方麵,因田爾耕的存在,一些外人不知道的消息也能為魏公公所知。
如此加上專門呈遞消息的訊兵,魏公公的情報機構算是初具規模,隻是,還不夠細致,且消息來源受限。
充其量,算“二道販子”。
魏公公也是一時騰不開手整理自己的情報網,且這方麵人才甚少,眼下叫陳默在那幫襯著,也算是給留守在京人員的一個鍛煉機會。待海事做出成績來,魏公公必然會著手情報係統的組建。
如果現在有賭入閣人員的賭盤,魏公公肯定重金砸在方從哲身上。這位大佬和葉向高一樣,才是真正決定晚明命運的大人物。
因為,他們二人都是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及執行者。後者還是移宮、紅丸二樁大案的關鍵人。
內心裡,魏公公並不希望方從哲入閣,這位浙黨中人入閣對於他魏公公的海事肯定會有麻煩,但他阻止不了這件事。
因而,他現在就必須得快,快在這位新閣臣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時,皇家海軍已經雷霆出擊,將大明朝的海真正的禁了。
發財不是請客吃飯,東林黨或許還能和魏公公有所緩和,浙黨和魏公公恐怕就是你死我亡了。
浙黨的勢力範圍就是浙江、福建及廣東三省,而這三省才是海貿的主要基地。
魏公公想要壟斷海上巨利,想要做東亞的海霸王,清洗南方三省勢在必行。
所以,他將皇家海軍機動支隊的第一個打擊對象就定在了南方三省豪紳。
這是第一階級,也是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