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三才沒有就兵、餉如何調撥問題向皇帝問個明白,因為皇帝的樣子告訴這位本兵,陛下此時的身體狀況真的不好。
回到兵部後,遼東那邊告急的文書又來了兩份,望著這兩份用宣紙寫就的急遞,薛三才心中有如巨石壓著。
許久,薛三才方才揮手命書史們將在堂的侍郎、郎中、給事中們都叫來。軍情是兵部的事,在知曉內閣乃至召開廷議之前,兵部必須要有相應的措施出來。
議事中,兵部郎中霍維華提出兩項措施,就是馬上調派各鎮軍馬援遼,另外就是必須馬上籌措軍餉。
“各鎮兵無餉哪裡能開撥,有餉才有兵,有餉才有勇士。”曾做過南直隸金壇知縣的霍維華為人相當務實。
兵科都給事中趙興邦嘀咕道:“遼東曆年拖欠軍餉多達五十餘萬,戶部那邊就算再難,如今要平亂,總得先發一半來應急,否則兵將誰肯上陣呢?”
“戶部那邊要不給銀,本官就上奏。不過咱們兵部也欠了遼樂的馬價銀十幾萬兩,這些錢咱們多少都湊出點應急。”
薛三才拍板了,餉的事情便就這麼定了,可說到調兵遣將,一眾兵部官員卻都犯難了,因為本朝哪裡還有將才可用。
李成梁死了,李如鬆死了,李如梅死了,其他幾個兒子差得太遠。隻一個李如柏好歹還在遼東待過,應該不會外行。可單靠一個李如柏如何能行,眾人又想其他人。
有說杜鬆可行,此人頗有勇名,打起仗來一馬當先,從不後退,可調其赴遼東。
又有說劉綎可行,其是大都督劉顯的兒子,在西南打過緬甸人,在寧夏打過蒙古人,在播州打過楊應龍,在朝鮮打過日本人,還和陳璘一塊打過水仗,可謂是水陸兩備的良將,不妨調其去遼東。
另有說名將馬芳之子馬林也可以,眾人說來說去,將才是提了不少,可帥才卻是沒下文。
援征兵馬這一塊,兵部倒是達成了一致,即立即抽調甘、浙、閩等省兵力進剿滅。
具體方案中,兵部擬抽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騎約三萬;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共約兩萬五千人;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發兵共約兩萬人;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四千。
除此之外,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數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約七千人。
這樣一算,援遼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還可調大明的盟軍葉赫部的兵馬,以及藩屬朝鮮的兵將,總數能達十萬餘。
加上遼東鎮原有四萬餘將士,紙麵上明軍將是建州叛軍的兩倍有餘。
於是,薛三才將餉和兵的方案報了上去,內閣方從哲認可薛的方案,隻是戶部那邊卻不認賬,說什麼實在沒有銀子支持這麼大的軍事行動。
兵部和戶部的官司一打起來就沒完沒了,氣的薛三才索性摞擔子不乾,方從哲一見這樣可不行,於是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建議召原三邊總督、加兵部尚書和太子太保銜的黃嘉善赴京接任兵部尚書。
已是七十高齡的黃嘉善聞知遼東有事,兵部無人主持,遂慷慨就任,入京共議兵事。
但是憑借對北方韃靼騎兵的了解和多年在三邊治軍的經驗,黃嘉善認為雖然建州叛軍隻有六七萬人,但都是跟隨奴爾哈赤縱橫女真及蒙古的精銳勁卒,若他們擰成一股拳頭攻打朝廷從各地臨時抽調的步兵和水兵,恐怕是如虎驅羊,明軍非敗不可。
“厚集兵力,令諸將項臂聯絡,依次進逼虐敵,蹙而困之;不求近利步捷,期於蕩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