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善的意見很簡單,就是將朝廷調集的大軍聚集在一處,憑借兵員優勢和裝備優勢,慢慢向建州進逼,如同虐敵一般,使建州啃不動打不動,最後再將其困之。
這個方案卻遭到參與朝議的大臣多躁急,甚至指責黃嘉善“椎鈍避事”,群起而攻之。
原因在於如果執行黃嘉善這個方案,光是兵餉和糧草這一塊,消耗就是天文數字,根本不是現在的國庫能夠擔負得起的。
即便是鬨的不可開交的兵部和戶部,主流論調也是希望速戰速決。否則,用戶部官員的話講,拖長了,大明也就亡了。
爭來爭去,爭不出什麼。
遼東那邊烽煙四起,兵部的調兵公文卻都發不出去,方從哲真是急了,於是他進宮請求麵君。
首輔大人不求彆的,隻求皇帝能夠給出一個可以做統帥,主持平遼大局的人出來。
他實在是扛不住這個重擔。
身為首輔,方從哲不敢獨斷獨行,甚至不敢明確表態支持哪方意見,實在是有苦難言。
就在不久前,他的他的長子,大明尚寶局丞(蔭官)方世鴻被牽涉入一宗殺人命案。
方世鴻因父得一閒官,不學無術,淪為一京城浪子。在狎妓時牽涉入青樓女子墜馬身亡事件,因此被巡城禦史彈劾而撤職。當時人們傳言妓女是被方世鴻打死的,因而議論紛紛。
方從哲以地方人命事參論,欲引咎辭職。
病重的萬曆得知此事後,卻說方從哲不必辭職,你兒子是被禦史誤參,那女子乃是被驚馬跌傷,有法司供證甚明,並非毆斃。
如此,方從哲得以繼續留任,但此事使得他的形象受損,威信大大下降。
若是遼東無事,方從哲倒能緩上一陣,可現在是屋漏偏逢雨,以他現在的威望哪裡能夠主持這大事了。
方從哲迫切需要一個人出來壓製各方不同意見,趕緊將遼事平了去。
這個人,方有人選,早在一年多前四明相公沈一貫離世之時,浙黨的姚宗文就替人送了方相公一萬兩銀子,說是請方相公照顧一人。
楊鎬。
姚宗文送錢時隻說楊鎬有才,熟悉遼事,將來可以用。但怎麼用,方從哲卻犯難,如今卻是有了底。
楊鎬不是知遼事,做過遼東巡撫,還做過援朝經略,在遼撫任上打敗過蒙古脫花部落麼,那現在就讓他去遼東平定建州好了。
方從哲的求見自然不能不見,遼東的重大軍情已經不能不讓萬曆再無為下去了。
“楊鎬麼?”
聽方從哲說舉薦楊鎬出任遼東經略,萬曆感到有些詫異,因為昨天貴妃娘娘也跟他提了楊鎬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