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一口大缸的水滿了,拿根管子接上往另一個空缸裡導流就是。
西北,是滿了水的那口缸;
遼東,就是空著的那口缸。
實際上,除了導流移民這個解決方案,還有一個方法也能解決問題。
就是造反,重新洗牌。
明末農民起義的根源除了日益加深的天災之外,便是達到三億的人口帝國存在著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
士紳有地,百姓無地。
把士紳殺了,打土豪分田地,問題也能解決。
但那意味著人口的大量損失,以及對國家元氣的巨大破壞。中國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都是以千萬人口損失為代價的。
某種程度上,公公也屬於士紳這一階級,甚至,他還屬土豪。
因此,公公不可能搞革命,把自己命給革了的。
那麼,大規模的實邊移民就是公公唯一的選擇。
中國人有個奇怪的特性,隻要沒有戰亂,哪怕處於溫飽線,哪怕上頓吃了下頓就得隔一頓,但隻要餓不死,中國人就不會往外跑。
他們寧可餓著肚子抱著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斷然不會往他不熟悉的陌生地方去探尋有沒有更好的路走。
但一旦餓到瀕臨死亡,中國人的特性就會立即轉變,他們會拚命的往周邊跑,不管多遠,隻要有飯吃,他們就肯去。
在饑餓麵前,什麼都是假的。隻要能有吃的,隻要能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中國人是可以背井離鄉的。
所以,公公不擔心他的移民政策會遭到西北人民的抵製,隻要他能提供最簡單的保障,可以預計將來至少能有百萬規模以上的西北人口源源不斷的往遼東遷移。
東北,可不是女真人說的苦寒之地,更不是不毛之地,而是寶地。
以奴爾哈赤為首的反動集團從來都沒有認真對待過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他們甚至都沒有認真組織過對土地的開墾。
這源於他們民族特性,源於好逸惡勞,源於不勞而獲,源於搶劫更省力氣。
當然,也和女真人口太少,缺乏開墾土地的工具有關。
魏公公要做的就是增加東北的人口,提供口糧和居住設施,一代兩代以後,東北的人口就會出現爆炸性的增長,那時的東北才真正是屬於大明帝國的東北。
有人,才有領土。
有人,就不會有什麼韃子。
近階段,公公主要考慮將原遷往皮島的寬甸百姓重新遷回寬甸地區。這一批人本就是寬甸居民,讓他們從皮島遷回故土,無論是生活還是感情上都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
另外就是將近八千的朝鮮兵和人數差不多的日本夫役,以及向皇軍投降的上萬八旗兵捆在一起,組成一支專門屯田的大兵團。
隻要這些人能夠在建州地區墾荒三到五年,他們就可以歸國(釋放)。如果不願歸國,就分給每人至少三十畝土地,並允許和當地女子結合,從此紮根帝國東北這塊土地之上,成為帝國公民。
公公相信,隻要能對這些農業兵不加歧視,采取積極有效的引導措施,這支大兵團就一定能通過他們的雙手為帝國生產出白花花的糧食。
如此一來,因為改土歸流以及屯田政策的實施,原先禇英所期盼的“特權”就自然不存在了。
公公給禇英的優待是可以上奏朝廷任命他為建州知縣,這和禇英所希望的繼承其父奴爾哈赤龍虎將軍的想法肯定天壤之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