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無拙可藏(1 / 2)

人人都愛馬文才 祈禱君 7712 字 10個月前

策文, 說到底就是議論文,但凡寫過議論文的都知道,題目越空泛的, 看起來好寫,其實最難寫。

這種題目你怎麼理解都行, 卻最容易偏離出題者的初衷,也不容易出彩。

反倒是一些刁鑽古怪或者命題狹窄的文,看起來不好寫, 但如此更容易劍走偏鋒,讓人眼睛一亮。

尤其是這種有名次的考試,文采和角度都其次, 更多的考得是人的大局觀和說服力。

馬文才對“天子門生”誌在必得,也就不可能換題, 所以連看都沒看就拿了簽文回去, 想來褚向也是如此, 所以才沒有聽從謝舉的建議。

馬文才看著自己的試題,腦子裡開始飛快地閃過一幕一幕, 思索著自己該從什麼角度入手。

主考官是謝舉, 其他的考官如賀革、幾位學官,無一不是士族出身。

題目是所有人一起出的,可決定什麼題目能放入簽筒的卻是謝舉, 裡麵既然有“士”這個題目,絕不會是偶然。

隻是這個“士”到了庶人手中,有可能就變成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士, 到了其他人手中,也有可能變成彆的“士”。

謝舉想聽到的是什麼?

或者說,皇帝想聽到的是什麼?

馬文才抬起腕,餘光從拿著簽文回座位的褚向身上掃過,不由得按住了胸口那半塊玉玦。

“解?怎麼解?”

崔廉的“窮途末路”又一次浮現在他的麵前。

“除非有人能一朝踏儘公卿骨,否則這局,永不可解……”

兩人那日的對話,還猶在馬文才的耳邊。

馬文才想起那被迫北逃的崔使君,胸中頓時滿溢悲憤之氣。

深吸一口氣,他重重落下筆,寫上自己“論士”的第一句。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士,事也……”

“……隱,謂之逸士;謀,謂之智士;爭,謂之誌士;操行高潔,謂之修士;行常人之不能為,謂之俠士……”

“身危由於勢過,而不知去勢以求安;禍積起於寵盛,而不知辭寵以招福。見百姓之謀己,則申宮警守,以崇不畜之威;懼萬民之不服,則嚴刑峻製,以賈傷心之怨……”

他本就曆經兩世,見過了太多太多,若單純以經曆而言,哪怕是座中身世最複雜的褚向,也不能和他相比。

此時他思路一旦清晰,下筆便猶如破竹,很快就物我兩忘,對外界毫無知覺,就連賀革已經走到他的身邊都不清楚。

賀革一直對馬文才抱有厚望,不因為他的身份,而是他是少有的知道世間險惡卻不以險惡對世間的少年。

他自父親擔任館長起就在會稽學館教書育人,見過各種各樣的學生,在庶生中,他見過很多這樣的學生,譬如剛剛擔任鄞縣縣令的梁山伯。

他們有時候不是不願意用殘酷的一麵對待這個世界,而是沒有力量去這麼做,最終隻能選擇打磨自己,將自己變成不會受傷的圓潤石頭。

但馬文才明顯不是這樣的,他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卻並沒有選擇用尖銳的刺去刺傷彆人來凸顯自己的力量,也不用那些刺來傷害自己。

他依然是尖銳的、不容侵犯的,可任誰也不能說他是個令人討厭的人。

賀革以為他會和以前一般,用翩翩君子的言行去打動其他人,可如今低頭一看,卻吃了一驚。

如此鋒芒畢露,幾乎是用儘全力揭露“士”這一詞的來龍去脈,道儘“士族”的傲慢和缺陷,甚至預言如果再不進行改變就會引起民變,最終被百姓拋棄,根本就不像是他會表現出來的觀點。

這篇策論若交上去……

這篇策論若交上去……

賀革擔心地站在他身邊,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隨著馬文才寫完最後一個字,賀革也做出了決定。

他似是因為看完了馬文才的策論而轉身,而因為監考而特意更換的峨冠博帶裝束此時惹出了禍端,寬大的袍袖從案桌上掃過……

馬文才剛寫完策論,正準備回頭看一遍,手邊的硯台卻猛然間朝著自己的策卷翻了過來!

馬文才幾乎是本能地撲了上去,用身體擋住了自己麵前的文章。

那硯台砸到他的手臂上,將他的白衫染儘墨色,可他卻顧不上整理自己的狼狽,而是去檢查自己的卷子有沒有沾上墨痕。

好在隻是卷子的一角沾上了幾滴,並沒有汙了卷麵。

這麼大的動靜,幾乎讓所有人都抬起頭來看向馬文才這邊,馬文才不解地抬頭看向賀革,沒有從他的眼中看出抱歉,有的隻有深深的擔心。

馬文才一瞬間懂了這是為什麼。

他心中一暖,麵對著恩師擔憂的神色,緩緩搖了搖頭,又抱拳微微一禮。

他不是不知道這篇策論交上去會如何,也不是不知道這篇策論會引起什麼樣的風波。

可謝舉和傅異已經答應他“天子門生”將是他的囊中之物,策論的水平已經沒有了意義,重要的是他想寫什麼。

這有可能是他很長一段時間裡、唯一有機會寫出自己想法的時刻。

見馬文才堅持,賀革歎了口氣,轉過了身去,繼續巡視其他考生。

這隻是其中一段小小的插曲。

馬文才是甲科第一,有充裕的時間思考、落筆、檢查,甚至可以應對差點潑墨的困境,可其他學生卻不見得都是如此。

許多學子隻不過是抬起頭看一眼,發現沒出什麼亂子,就又低下頭,專心於自己的策論。

但這其中不包括馬文才不遠處的褚向。

實際上,褚向抽到的簽也不是很好。

不是說那策論無法寫,而是這枚簽文的題目實在和他平時表現出的氣質和性格完全不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