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那人你知道,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我們要不去救他,他說不定命都沒了!”
“你休慌,既然是誤會,那我便修書一封,請皇叔將他還回來。”
當著滿堂玄圃園屬官的麵,太子自然沒辦法說不管。
“皇叔不會承認人在他府上的,他要承認了,那不就是承認他的人搶了糖坊?到了嘴裡的肉怎麼會吐出來?”
蕭綱冷笑了一聲,他是真的從心底鄙視這位叔叔,“皇兄,恐怕您得私下去將祝英台討回來。”
“祝英台被抓了?”
二皇子蕭綜突然插口,“他也在糖坊裡?”
“你問這個乾什麼?你能救他?”
蕭綱不知道這位二哥為什麼也會在,瞟了他一眼。
“阿弟,要人也不是我一句話就行的,此事得從長計議。”
太子安撫著,“皇叔一直不愛上朝也不去衙門,要是私下去討就得去他府上。他向來不喜歡在家中招待我等,我去說不定也隻是吃個閉門羹,不如先修書讓他知曉此事……”
“沒法從長計議,這玄圃園沒了祝英台就會又變成以前那副模樣!”
三皇子一指屋子裡的眾人,喝道:
“你們向皇兄說!”
聽到三皇子的話,幾個主簿互相看了眼,見對方都毅然點頭,這才上前回稟。
“啟稟太子,自祝英台來了書閣,已抄經卷六十餘篇,詩賦一百二十首,非但如此,他還按文彆做了歸類、裝幀和存留……”
秦主簿認真道:“自他來了書閣,從未有過一日曠班,旁的不說,就這份仔細和認真,自我在書閣以來,從未見過有人能如此。”
“我管著的竹部好幾個月都沒有願意填字分彆之人,祝英台在抄書之餘經常幫著竹工們分揀竹簡,這幾個月已經陸續成冊四十多卷……”
“他教我們去掉絲帛上的黃漬……”
“他教我們怎麼裝裱……”
等眾人七嘴八舌地說起祝英台的好處後,屋內突然爆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熱度。
祝英台沒事愛溜達,她是個熱心腸的,雖然行事低調不愛居功,可是看到誰有麻煩都想辦法幫上一把,待這些人齊聚一堂互相說起她的好來,才赫然發現她居然在短短的時日裡做過這麼多事。
這些主簿和屬官分散在玄圃園各處,平時也管著不同的差事,莫說太子,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原來被幫的不止他們。
聽完這些屬官的話,太子不由得為之動容。
一旁看戲的蕭綜麵色古怪,大概是沒想過有哪個士人會“能乾”至此,從修修補補到分類抄寫幾乎好不挑剔。
“不僅僅是這樣,皇兄,你看這些……”
三皇子命秦主簿將幾卷抄好的詩詞拿了過來,又命人抬上一箱子竹簡和書卷。
“你看看這些詩!”
太子不明所以地接過這些抄著詩句的書卷,起先還隻是隨意翻翻,越到後來翻的越來越慢,到最後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抬起頭,肅容問道:
“他補的?”
三皇子點點頭。
“他補的。能找到出處的殘本十一首,有些隻是竹簡上的殘句,他竟能補全了,還偽作成漢末軼失之作的樣子。有幾首乾脆就是他仿著這風格自己作的,還假借‘無名氏’的名義……”
旁人聽不懂他們說什麼,二皇子和太子卻聽得懂。
當初這些高門借送這些家中藏品時,為了挑選可用的,蕭衍幾個喜愛詩文的兄弟們都幫著來分揀過。
旁人不說,三皇子最愛詩文,看的最是仔細,太子天生有異於常人的記憶力,對這些都很熟悉。
而這些“無名氏”的詩既然隻是幾句殘句都能入選書閣,必然是有詩句精彩到讓人無法割舍的緣故,雖有遺憾,但也都借來觀摩學習。
可這才月餘,這些讓人抱憾的殘句都成了完整的詩句,非但如此,這些填補上空缺的詩句比之前的殘句立意更加高遠、辭藻更是華麗,豈能讓人不驚喜交加?
太子蕭統喃喃自語,撫著那些補全的古詩,愛不釋手。
“這是上天命他來輔佐我,欲讓我《文選》大成之人嗎……”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蕭綜見太子如此之態,好奇地靠過身來,看著紙的句子。“……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讀著這樣的句子,蕭綜不知道想到了什麼,神情竟有些恍然。
“真妙,他不但能補尾,竟然還能補頭……”
三兄弟文學素養都極高,蕭綜喟歎著,又驚問。
“這樣的詩有多少首?”
“啟稟陛下,這樣假托漢末‘無名之人’的古詩,共有十九首,皆是無作無年無出處的殘句。”
秦主簿回道。
“十九首!若是讓東宮裡那十學士見了,不知道要羞愧成什麼樣!”
蕭綜哈哈笑著。
“他們敝帚自珍,好處名聲都是他們得了,這些勞累的事情都交給彆人,天天還吹噓著詩才無雙,真該打打他們的臉!”
“阿弟,休得胡言!”
太子一邊訓斥著弟弟,一邊卻攥緊了手中謄抄好的書卷。
“皇兄?”
“如此大才,須救之!”
在眾人緊張的期盼中,蕭統終於點了點頭。
***
第二日的早朝,有不少人察覺到了其間有暗潮湧動,都小心翼翼地向同僚們打探著消息。
果不其然,早朝剛剛開始,禦史台就將所有昏昏欲睡的使君們徹底炸了個清醒。
“臣禦史大夫王簡,有本參西豐侯!”
“臣謝舉,同參西豐侯!”
兩位朝中重臣,分彆代表清官和濁官兩派的中堅人物,竟齊齊參起了臨川王之子蕭正德。
“臣蕭恭,亦同參西豐侯!”
竟連宗室也參起了臨川王府?
這下,風向一下子變得很奇怪,方才還在觀望的諸人心裡也打起了形形色色地主意。
見二皇子回頭給了自己一個眼色,列中的鴻臚寺卿猶豫了一會兒,也咬牙站了出列。
“臣鴻臚寺卿張榕,有本參西豐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