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一殿君臣不歡而散,蕭統下朝前用能剜人的目光狠狠瞪了太子蕭統一眼,這才拂袖而去。
皇帝離開了,太子蕭統卻仍然立在殿中,麵色蒼白,整個人好似魂遊天外。
“太子殿下,您不該在這樣的場合,用這樣的語氣勸諫陛下的。”
謝舉本來該回尚書省去,可見到太子這個樣子實在可憐,忍不住留下來攀談了幾句。
“您和臣等不同,你是陛下的兒子,有些話,可以私下裡勸說陛下,而不是當眾拂陛下的麵子。東宮這幾年行事原本就有些強勢,何況陛下想要北伐的原因您又不是不知道,這時候你出聲反對,怎能讓陛下不多想?”
謝舉曾做過一段時間的東宮舍人,也算是看著太子蕭統長大的,不願蕭統與皇帝漸行漸遠,隻能嘗試著讓他自己醒悟。
誰料謝舉一說起“北伐的原因”,蕭統原本蒼白的臉色突然又青又紅,也不知是羞愧還是憤怒,竟脫口而出道:
“為了一人而棄天下人的安危於不顧,難道不是不智嗎?今日就算是我在洛陽,我也會勸諫父皇不要北伐,而是趁機休養生息壯大自己,他日何愁沒有北伐之時?!”
激動之下,蕭統的聲音稍大了一些,引起不少還沒離開的官員側目,蕭統說完之後也有些後悔,隻能倔強地看著謝舉。
梁國最上層的這些官員門閥其實都知道蕭綜這個“遺腹子”是怎麼回事,私底下也不是沒有嗟歎過東宮的狠辣和蕭綜的倒黴,甚至因為他自汙身份保護故國的決定而對他十分同情,這些態度在平日裡和太子一係官員交往時,不免就會帶出幾分來。
蕭統從小以“君子”的操守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對百姓愛護對官員寬厚,活了幾十年怕是也沒有像如此這般做過一件“虧心事”。
他以“高德”自居,卻有了“殘害手足”的事實,內心的痛苦和執拗可想而知,如果按佛家的說法,他現在已經“入了魔”了。
謝舉知道勸說無用了,也隻能歎息一聲,對蕭統微微躬了躬身子,先行告退。
散了朝後,蕭衍卻久久無法平靜,腦子裡不停回想著朝上的百官在太子反對後態度大變的情景。
在此之前,朝中大臣們隻是建議再等一等,可太子一出聲反對,情況頓時便起了變化,就連他也沒辦法再堅持己見。
他這個做父親的一心是為了救回兒子,可做兒子的卻想著反對父親,蕭衍越想越是憤怒,甚至有些怨恨起這些“朝秦暮楚”的公卿大臣們來。
蕭衍端坐在案後,越想越是憤怒,隻覺得有一腔火焰在胸中燃燒著,非要也燒一燒彆人不可。
於是他傳了口諭,將今日反對北伐的幾個官員,以及幾個兒子都召進了宮中,讓他們立刻覲見。
宮中這麼大的動靜,自然瞞不過有心之人,何況剛剛才有了齟齬,皇帝立刻就要發作,朝中內外都十分不安。
反對的這些官員裡,有幾個是東宮派係,有些卻隻是從沒有站過隊的普通官員,隻不過有感於百姓的疾苦所以才出聲附和,皇帝的口諭一到,這些官員各個都惴惴不安,使出各種手段把消息傳了出去,希望有交好的同僚或上司能夠“搭救”。
官員們尚且膽戰心驚,直接提出反對的太子蕭統更是心慌意亂,等他們如履薄冰的入了宮,各方求見皇帝的折子也送了進去,隻希望在皇帝在發落他們的時候能夠在場勸上一勸。
原本他們以為皇帝肯定不會理會他們求見的請求,誰知也不知這位“陛下”是怎麼想的,隻要求見的大臣,他都一應允了,準了他們入宮。
於是等到他們見到皇帝時,殿前已經交頭接耳的擠上了幾十個人,均是穿著官服,匆匆趕來的。
蕭衍走出殿門,目光從殿前這幾十個人身上掃過,最後停留在了太子蕭統的身上。
太子已經是有妻有子的青年,他長相身形都肖似蕭衍,方正的臉龐、寬厚的肩膀,立於人群之前時,頗有沉穩之態。
不知不覺間,那個一直站在他的身後,會用仰慕的目光看著他的兒子,也漸漸開始以這樣“對立”的姿態出現在他麵前了。
蕭衍停留在太子身上的目光實在太久了些,久到讓所有人都不安。
他們以為皇帝肯定要找出種種借口責罰兒子,又或者是像幾年前那般命令他禁足在東宮。
然而,蕭衍隻是神情十分疲憊地看著太子,沉聲開口:
“朕這幾十年來,一直勤於政務,無論春夏秋冬,都是五更天起,除非生病,從未斷過大朝。這麼多年來,朕勵精圖治,從來不敢懈怠,可歲月不饒人,朕也畢竟不是年輕的時候了……”
眾臣愕然,有些反應快的,還能說幾句“陛下聖明”之類的話。
隻是蕭衍語意未斷,便又丟出一句話來,震得在場之人幾乎魂飛魄散。
“如今太子正值壯年、精力充沛,而朕卻已經是年老體衰之人,應付國事也漸漸吃力。朕想了想,既然太子已經能獨當一麵,不如讓太子監國吧。”
蕭衍語氣像是玩笑,表情卻肅穆認真。
“而朕,則效法佛祖,舍國出家。”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