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小臣虎缶(2 / 2)

金骨傳奇 木杉557 5492 字 8個月前

虎缶一手斟酒,一手夾起一隻醬鹵雞腿,說道:“你我相識多年,今為至交,日後必為君臣,請聽臣鬥膽一言。自中丁(商王朝第十任君王)以降,大商曆經九世之亂,商道不彰。大王本欲複振大商,怎奈畿外敵方多有侵擾,近日近畿目方又起反意,須知目方距殷都比我虎方還近,王師左支右絀,大王殫精竭慮。勸君謹遵王命,休教王上憂慮。”張嘴撕下一塊雞肉,邊嚼邊說:“大王嫡子僅君一人,其餘庶子難孚人心,若君今後勿違王命,他日必為天下一人。”

子昭聽著眼前摯友的肺腑之言,習慣性地欲辯駁幾句,但心知虎缶說得沒錯,而願意不顧個人得失向自己道出逆耳忠言的人寥寥無幾,於是遙舉酒杯向虎缶致意。

忽然,子昭似乎想起什麼,端著杯中未飲儘的酒,皺眉思索道:“我與鬼殳隻兩人,無牛無馬,那日出殷都東門後,向河邑方向南行一日三十裡後在一羈所歇息,第二日天未明便出羈所,四望無人,方才轉向東行大道往柚邑去。”

虎缶吃儘箸間的醬鹵雞腿,撇撇嘴,說道:“如河邑的邑長、邑尹(城邑副長官)、田官、廩尹、羈正,大王隻需令一騎飛馳赴河邑一問此等邑中官吏,便知君上是否抵達河邑。便是從殷都派出的斥候,沿路追隨都能探得得君上的行蹤。”

子昭歎口氣,道:“所言極是,此等道理一想便通,我竟疏忽大意。”

虎缶寬慰道:“非是君上不解此中關節,而是君上極不願去河邑,故而四處遊玩,心中又自生出大王自始至終不知此事的奢望,意圖使自己釋懷。”

子昭擊節道:“且慢,父王是何時知曉我未至河邑的。

虎缶想了想,答道:“三日前。”

子昭:“父王何時令你宣王命?”

虎缶不假思索地答道:“三日前,小食後日落時分召我,令我次日清晨啟程。”

子昭凝眉思索,沉吟道:“三日前知我未赴河邑,令你次日啟程。”似乎腦力有所不逮,子昭拿起割肉銅刀,邊算邊在案上刻畫計數。虎缶端著黍飯,夾起一塊烤鹿肝佐飯,邊吃邊看著奮刀疾書的子昭。

子昭算罷,指著案幾上的道道刻痕,對虎缶解說道:“我二十六日前離開殷都,河邑距殷都不過百裡,慢行四日足以抵達。若是父王由河邑官吏處得知我未赴河邑,則算上使者偵騎來回耗時,自我離殷都後八、九日便知我未至河邑,何以我離殷都二十三日後才知?”

虎缶吃罷鹿肝,正夾起一塊羊排,說道:“許是大王事務繁忙,你離殷都十四日後才派使者去河邑詢問,加上使者來回的八、九日,正好三日前使者返回殷都,大王得知你未至河邑。”

子昭點點頭,似乎讚同虎缶此說。然而,子昭目光大盛,似乎發現什麼,問:“車馬至鹿邑快則一日,慢則兩日,加上今日,你來鹿邑卻走了三日。三日前父王令你啟程赴何處宣命?”

虎缶放下箸中隻吃一口的羊排,將箸置於案上,答道:“王命我赴柚邑田莊,向殿下宣命。到田莊後,詢問田莊管事得知,殿下幾日前離莊先向西,後折向南,怕是往大河渡口去了。我是由西麵大道赴柚邑的,若君一路往西,必與我迎麵相遇。其實不用管事說,我也知君必往南去了。往南至渡口,詢問戍守兵卒得知,殿下又轉向東去了。我知殿下在鹿邑有籍田,故而由渡口往鹿邑來。不論如何,總要宣達王命之後,才可返回殷都複命。”

子昭將手中小刀插入羊腿,朗聲道:“難怪今日你從邑南大道而來,原是三日時光繞了這一大圈!”隨後抬手又將小刀拔出,握在手中對虎缶說:“父王若由河邑官吏知我行蹤,隻知我未赴河邑,必不知我在柚邑。父王知我在柚邑田莊,必是從柚邑之人得知。三日前,我甫至鹿邑,而柚邑告我行蹤之人則甫至殷都。柚邑距殷都八十裡,車馬一日,疾行兩日。由此可知,在我離柚邑至梌邑,或是由梌邑至大河渡口的這兩日,告我行蹤之人從柚邑啟程赴殷都。隻是我在柚邑王莊居住足有半月,所見所遇之人不少,而王莊眾人皆知我身份,現在尚難知曉是何人告我行蹤。”

虎缶見一向言語簡潔的子昭囉囉嗦嗦算計這半天,倒也算得通透,點頭稱是:“君所言極是,如君所言,告密之人必是邑人或王莊中人,此人倒無足輕重。吾等所慮之人,乃殷都收買此人者。”

子昭問道:“殷都中誰人欲置我於險地?”

虎缶吃罷羊排,又夾起一枚酸梅去膩,答道:“殿下身居儲君之位,欲置殿下於險地者,不止一人。”

子昭不置可否,又問道:“若父王立婦嬋為後,我那兩個兄弟豈不也成嫡子?”

虎缶停止咀嚼,若有所思道:“如今多事之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