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骨傳奇》全本免費閱讀
虎缶一行七人隨攸幾來到竹林居處,甘盤與子昭方才結束一天的論道。二位好友相見,自是一番親熱問候,敘述各自彆情,又生出良多感慨。
子昭邀請虎缶到竹居席上就坐,二人促膝長談。子昭自上次二人在河邑分彆談起,言說自己在西牧墜馬後接到王命,令其進山靜心求學,這一個半月隻得專心致誌在竹林居所中與甘盤坐而論道,倒是所學匪淺。因為竹林居中憑空多了三人,竹屋不夠居住,這段時間鬼殳、攸幾和羊井三人已新建起兩間大竹屋,若不是今日三人在竹林中伐竹,能否恰巧望見天邊升起的濃煙也未可知。竹屋新建而成,屋中一應物什還未備得,故鬼殳三人這幾日正忙著晾曬乾草竹葉,伐竹切削竹條,以用作編製席榻,製作各樣日用器具。
子昭隨後談起竹林居中的求學論道生活,感慨與以往在殷都中學於太傅少傅等眾位師傅頗有不同。甘盤與子昭學習論道之餘,師徒二人亦日日勞作不輟,即是日後所說的知行合一之道。子昭道:“吾師甘盤有言道‘為君者,雖為勞心之人,然不得不通勞力之道也。若不通勞力之道,則不知勞力玄機,亦不知力役之苦。長此以往,為君者一則受惑於奸徒妄人,二則不知體恤愛惜力役,致使生民困苦勞頓,則天下危矣。’誠哉斯言。”
虎缶與子昭談了隨軍征伐目寇之事,隻聽得子昭心潮澎湃、心馳神往,隻恨自己不能驅馳戰車,縱橫於戰陣之上。虎缶接著又說起凱旋之後的饗宴、朝會和自己與太傅的一番長談,隻是並未提及婦嬋大有可能封後,以及關於太子大位的殷都傳言。子昭聽罷之後擔心父王操勞傷身,又對家國之事和好友此次擔負的使命憂心忡忡。
二人談及虎缶奉王命赴亳、奄二都征兵募卒之事,子昭道:“太傅曾在二都奉公日久,其所言必然有理,少菟依太傅之策行事即可。光氏乃吾血脈至親,雖先母已去,吾亦數年未曾得見光氏族人。然血脈相連、骨肉相親,光氏一族必當為父王分憂,為社稷效力。”
言罷,子昭取刀筆竹片,當即修書一片,致書於遠在亳都的親舅——光氏宗長光炡,請其傾儘全力匡助虎缶在亳都征兵募卒。
修書既畢,子昭又問起此番王師軍中可有一名叫鹿悅的力役。虎缶答道:“此番出征王師乃左師左旅,吾雖在其中任禦史,然隨軍日淺,左旅中士卒力役甚多,不曾聽聞此人,更不曾見過。”
子昭道:“吾師言說此人德才兼備,乃治國大才,可惜因耿直不阿被罷免官職,發往王師軍中作力役去了。少菟日後若在左師左旅得見此人,務必多加關照,若能使其免於力役之罰則更善。”
虎缶道:“賢者所識大德之人,必定不凡,缶定當不負所托。”
二人一番長談,早已忘記了時光飛逝,殊不知此時已過了小食之時。隻因虎缶一行人猝然來到,做東道的攸幾等人一時未及備下這麼多人的吃食,隻得倉促間從頭準備,故而耽誤了小食的時間。
隨虎缶而來的曾淇見攸幾、羊井手忙腳亂的準備小食,雖然跋涉山路一日,身體疲乏不堪,仍然拔刀相助,幫助攸幾和羊井烹飪小食。曾淇自告奮勇主掌廚灶,攸幾自然樂得讓賢。不一會兒,曾淇用竹林居中簡陋單薄的食材做得三道飯食。第一道油煎魚芹,將竹林中引種的山間野芹煮過之後撈出切段,再與臘魚塊合而煎之。第二道荇菇合烹,竹林居中隻餘得一小塊肥豕肉,切肉為丁置於銅鍋煎出油脂,舀出肉丁,隻餘油脂,將大把蔥花韭段投入豕油煎炙,而後加入荇菜與山菇烹飪,最後抓一把研磨過的鹽粒,便即出鍋。曾淇抓鹽撒鹽之時行雲流水、瀟灑大方,直看得一旁的攸幾心疼得如刀絞一般,欲出言製止,怎奈鹽已入鍋,再說也是徒增煩惱。第三道主食粟飯,粟飯寡淡,而竹林居中缺油少肉。曾淇將煎出油脂的肉丁烹於少許水中,再加入山蘑丁和竹筍丁,燉成湯醬,澆在粟飯之上,筍蘑提鮮,油脂增香,甚是味美。
曾淇忙碌的時分,攸幾除幫忙洗切食材外,又用山蘑、野菜與竹筍烹一道無鹽的羹湯,倒也是甘甜鮮香。二位佳廚棋逢對手,除了用鹽之道相左外,其餘倒是惺惺相惜。也不能怪攸幾吝嗇,其出身貧寒,即便在普通邑人之家,鹽也是貴重之物,豈能如自幼生長在大族侯門的曾淇那般大把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