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上山下鄉!(2 / 2)

“各位叔伯你們想想,每人一畝地三升糧,就按一家十五畝算吧,總共是四十五升。一升糧食五文錢,四十五升也就是二百二十五文錢。大叔你們要是把這服徭役的時間拿去打短工,一個人怎麼也不止賺二百二十五文錢吧?”

“而且這徭役改成的丁稅,隻以洪武十四年也就今年服役人丁為準。以後家裡新添的人口也不再征收丁稅,各位叔伯你們隻要多生上幾個娃……”

而隨著朱雄英的開口,其餘社學的學生們也是紛紛開口,跟一眾百姓解釋分析起了這徭役折現的好處來。

“咦,皇長孫說得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哈!”

“這些娃兒不愧是駙馬爺教出來的學生,我就說嘛……”

不得不說,錢寬這讓學生幫忙算帳的法子算是出到了點子上。原本一聽丁稅要交三升頓時就不樂意的百姓們,在聽到朱雄英等一人學生給算出的細帳後,卻是立馬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態度大轉變。

沒辦法,且不說朱雄英這皇長孫的招牌,即便這些學生不是他們自己的娃娃,但‘江寧鎮第一社學’的金字招牌可是獨一無二的。

哪怕如今其餘各鎮的‘翻版’社學已經陸續出爐,但其‘第一’的地位卻是其它社學所不能比擬的。

“各位大叔大伯要是還不放心,那你們再看看,咱《大明皇家日報》上麵也刊登著呢,陛下總會騙咱自己人吧?”

就在一眾百姓態度大轉變之時,一眾學生隨即又拿出了一份份《大明皇家日報》,打著皇帝的旗號趁熱打鐵起來。

“嗯,既然皇長孫跟陛下的報紙都這麼說了,那肯定就是真的了!這徭役改丁稅的事,咱們信得過陛下!”

不得不說,不同於那些士紳官吏對老朱大多隻有懼怕,老朱這個泥腿子出身平民皇帝,在絕大多數普通百姓心裡的威信那是真的高。

所以隨著朱雄英這個皇長孫的親自出麵,再加上老朱這杆大旗的祭出,原本對這徭役折現有些不滿、質疑的他們,現在卻是徹底打消了心中的疑慮。

“還有,各位鄉親你們不妨再想想,征了丁稅之後官府雖然不征徭役了,但以往服徭役的那些事總還是要有人來做的吧?到時候官府自然是會出錢雇傭人手的……”

眼見原本棘手無比的事情就這麼被一群娃娃三言兩語的給輕鬆解決了,負責淳安鎮這一路‘宣講隊’的衙役跟書吏,大喜之下當即就趁勝追擊起來,又給眾人拋出了又一顆定心丸。

“對啊,咱咋就沒想到這個呢!”

聽到兩名衙役、書吏這最後拋出來的定心丸,一眾百姓更是不由得恍然大悟起來。

至此,這淳安鎮的徭役折現宣講之事算是取得了空前圓滿的大成功。

而與此相似的場景,可不止淳安鎮這一處。整個江寧縣,其餘各鄉鎮甲裡也都差不多。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鄉鎮的百姓都需要官府和學生們如此宣傳,像江寧鎮,彆說跟著參加社會實踐的娃娃們了,除了幾張孤零零的告示外,縣裡就連衙役、書吏都沒派來一個。

沒辦法,因為錢寬這個駙馬爺,因為娃兒幾乎都在江寧鎮第一社學的原因,對於這新政了解程度,江寧鎮百姓可是比其它鄉鎮要清楚得多了。

而且更為主要的是,隨著設立於錢家莊的皇家軍工廠軍糧分廠因為產能不斷擴大的原因,從而引發了對人工需求的不斷增長,如今整個整個江寧鎮的百姓都巴不得朝廷把這徭役折現呢。

畢竟比起在軍工廠裡麵‘炸麵條’的工錢來說,折算成錢一年也不過才兩百多文一人的徭役折現算根毛啊!

至此,在這徭役折現之事取得了百姓的認同後,江寧縣新政試行中最重要的攤丁入畝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順利推行開來,隻等著征收夏糧之時便能看到最直觀的成效了。

隻不過,就在江寧縣攤丁入畝推行得順風順水、如火如荼之際,沒想到在湯和的出麵下,原本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的官紳一體納糧,這會兒卻是出了點兒不大不小的麻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