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李世民向往的開元盛世!(2 / 2)

“繼李林甫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隻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和?”李世民問道。

“楊國忠算是踩著李林甫上位的,他就是各種看安祿山不順眼,一直和李隆基說安祿山要造反。甚至是到了誣陷安祿山的地步,安祿山也很頭疼。”

“這不是他造反的理由,他還是得死。”李世民是不可能忍饒了安祿山的。

“安祿山在李林甫死了之後處境很尷尬,我要是安祿山,我也造反。”蕭然聳聳肩表示。

“這是何意?”李世民不解,“安祿山還有什麼難言之隱不成?”

“安祿山為了討好李林甫和李隆基,把李亨得罪死了,李隆基一大把年紀了,李林甫死了,楊國忠整天看安祿山不順眼,李亨上位第一件事肯定也是收拾安祿山。大唐十個藩鎮,安祿山一個人身兼三個藩鎮節度使。”

蕭然補充一下,李世民不了解天寶年間的藩鎮節度使有多恐怖,“初設時為負責管理調度軍需的支度使,同時兼管理屯田的營田使,主管軍事、防禦外敵,大唐天寶年間,又兼所在道監督州縣之采訪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已經到獨攬大權的地步。”

李世民震驚不已,“這權力不造反才怪!”

李世民也沒想到節度使權力如此大的嚇人。

說是節度使,其實和漢朝的藩王差不多了。

在負責區域,就是土皇帝,淩駕於所有人之上,沒有人監督。

“李隆基期邊鎮十節擁兵四十九萬,而中央禁軍不過十二萬人,典型的外重內輕。中央軍幾十年不打仗,軍備荒廢,軍紀渙散,邊鎮軍隊全部是精銳,一直開疆擴土。”

“所以安祿山造反的時候,他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破洛陽,還有長安。”

李世民長長呼了口氣,被氣的不輕。

“這個李隆基,這個蠢貨!這麼大的隱患他看不見嗎?”李世民越想越氣。

“開元盛世之後,李隆基覺得自己有豐功偉績,有點飄了,哪裡聽得進去,安祿山都造反了,李隆基還是不相信。”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這個混賬東西,這個混賬東西”

“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李隆基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西北的軍事實力和東北算是不分伯仲的,也是大唐精銳,這個哥舒翰也是一代名將。”

“這樣的大環境,大唐由盛轉衰也是情理之中了。”李世民心裡不舒服,自己的大唐就這樣跌落神壇。

“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大清滅亡,政治最清明的時期,就是陛下的貞觀之治,君明後賢臣直,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這是後世帝王追求的政治藍本,貞觀之治這種情況,也沒有出現第二次。”

“哈哈哈!”李世民聽到蕭然這樣說心裡也高興起來。

貞觀之治是獨一無二的,李世民心裡還是頗為自豪的,“好一個君明後賢臣直。”

長孫皇後是李世民的佳偶良佐。

長孫皇後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

一方麵欣賞“庇護”著魏征那些敢於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麵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

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自己的丈夫,使得初唐出現了有利的政治局麵。

長孫皇後在皇後這個群體裡麵口碑極好,和馬皇後並列第一。

“貞觀一朝朕能看到,朕一直很期待開元盛世,會是怎樣的麵貌。”

拋開對李隆基的恨鐵不成鋼,李世民還是很想看看開元盛世的。

蕭然略微思索說道:“大唐詩佛王維寫過‘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是開元盛世的寫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