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大門口的停車棚走了幾步,他又跑回來跟王湘說了聲。
說明天早上自己過來,省得她還得再跑一趟。
看到王湘笑著點頭,他這才告彆幾個人,去取了車子直接騎了回去。
早上的雪沒下多少,甚至到了這個時候,地皮都已經乾透,完全看不出下過雪。
隻是天色卻依舊陰沉沉的,明明下午兩點多鐘,卻有種傍晚的感覺。
回到南鑼鼓巷,他先去買了香燭。
再去把之前訂做的東西全都取回來,之後才從角門回了跨院。
將東西整理收進空間,取出來一張小條案,擺在東屋靠東邊的牆邊兒。
把骨灰甕抱過來擺好,點上三根香插到香爐裡,祭拜了一番。
他是真心希望他們一家能在地下團團圓圓。
儘管沒啥感情,不過總歸是借了人家兒子的皮囊,而且也承受了對方的恩澤。
這幾炷香,他覺得李父還是能夠受得起的。
更何況自己把骨灰甕帶回來,如果沒有祭拜的痕跡,那也太不像話了。
拜祭完,看看時間尚早,他也直接把上次剩下的一截竹竿拿過來。
用鋸子貼著一頭兒的竹節把多餘的鋸掉,之後在竹節上方鋸了個小孔。
找來一根鐵條,把中間的竹節全都穿通清理乾淨。
挑了幾根合適的細柳條,插進鋸出來的小孔內。
做了一個簡易的點葫蘆。
本來如果長期用的話,還應該做個細袋子,這樣也方便扛在肩上,也更容易操作。
不過這東西本來就是臨時用用,李想國也懶得折騰了。
回頭看看哪裡有賣長頸葫蘆的種子,自己買上幾粒,種了以後,這就能做個真正的點葫蘆了。
可惜他隻買了瓢葫蘆,也就是所謂的菜葫蘆的種子。
這東西他想的是嫩的時候摘下來,可以炒著吃,也可以旋了曬葫蘆條。
吃膩了就可以留種,回頭還能切葫蘆瓢或者切個口子,用來裝種子什麼的用。
李想國把豆子的袋子綁在竹管上麵。
然後用破床單接著,敲打,看洞口豆子的流出速度。
抽出多餘的棍子,調整到流速合適。
那也比這個竹子的更好用。
把那張舊床單鋪在地上,這才把裝著黃豆種子的布袋綁到竹竿後麵,倒過來袋子,用一根細竹棍輕輕敲在竹竿上。
隨著梆梆聲響,豆子也隨著竹竿的震動,從小孔中流出來。
調整柳條數量和角度,一直到滿意,他才停下來,再把黃豆重新裝回袋子裡,再紮到竹竿上收進了空間。
手上的水泡雖然還沒徹底好,不過也已經差不多了。
所以他準備繼續種東西,為了避免再起水泡,他也打算勞逸結合,乾一兩個小時的活兒,就休息一兩個小時看看書什麼的。
等著看書累了,再接著乾活兒。
他也覺得再忙個十天半個月,應該也能把大半的種子下到地裡。
說起來,他也覺得這空間最適合的,其實是培育芽苗菜。
不管是綠豆芽、黃豆芽,又或者花生苗。
空間裡這溫度,隻要保持合適的濕度,甚至一個星期就能吃了。
自己這空間速度可以加倍,那麼三四天就能下鍋了。
而且又有著靜止空間儲存,隻要有材料,完全可以一次生幾斤種子的量。
回頭收到靜止空間留著慢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