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李想國也進了種植空間,拿著片鎬忙碌起來。
都是熟悉的操作,先兩側勾土起壟,再在壟台上勾出淺淺的種植溝。
隨後李想國取出那個簡易的點葫蘆,一邊敲打著一邊勻速地後退。
豆子也就均勻地落進下方的種植溝裡。
沒有播種機,所以大壟雙行這樣的技術是沒辦法操作的。
不過李想國也不在乎。
他隻買了二斤多點兒的豆種,按照現在的下種量,大概也就能種三分地。
一壟不到一分地,大概也就四十多平方,差不多能種四壟左右。
他買的是小粒黃豆,這種黃豆的產量比大粒的黃豆低。
即便在後世,畝產三百多斤也算得上豐收。
但是大粒黃豆的高產品種,最高的畝產量已經突破八百斤大關。
即便如此,卻也仍然麵臨著收購價格不高的問題。
扣除承包費用、化肥、農機費用什麼的,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種的大豆越多虧本越多。
這也是後世為什麼除了生產保護區,東北都很少有人再種植黃豆。
能看到的旱地,幾乎是遍地的玉米、玉米,還特麼是玉米。
這空間自己還沒收獲過,不過介紹說是適合所有生物。
想必這黃豆的產量,應該比後世使用了複合肥的黃豆產量更高。
畢竟,國內的農業太過粗放,還做不到因地施肥。
即便使用複合肥,那最多也就相當於你去品牌店買了件流水線衣服。
這空間應該能算得上是量體裁衣。
自己這一茬要是隻收獲七八十斤黃豆,應該也算挺失敗的吧?
不過即便隻有這麼多,那也夠自己吃到下批黃豆成熟的。
要是按著這個年代的糧食產量來估計,那產量就更慘不忍睹了。
一九四八年,渤海區三專署主要農作物平均畝產量分彆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穀子164斤、玉米133斤。
按著這個標準,自己這一茬黃豆能收個三四十斤,都算不錯了。
播完種子,他也隻是覆了一薄層土,就取出來張椅子,再把詞典從空間取出來看了起來。
他也不急著種,今天隻要把黃豆和綠豆給種好就行了。
要是有時間就再種點兒玉米,這樣勞逸結合著,降低勞動強度,省得把手再磨出泡來。
那樣反倒更耽誤時間。
說起來,豆子應該是最好的食物之一。
想想那個相聲裡的段子。
豆子賣不完就磨成豆漿賣。
如果豆漿賣不完,就把豆漿做成豆腐腦;
如果豆腐腦賣不完,就把豆腐腦做成豆腐;
如果豆腐賣不完,就把豆腐做成乾子或者臭豆腐;
如果乾子沒賣完,就把乾子做成黴乾子。
雖然是個段子,但是也能看出來豆製品做法的廣泛。
除了做豆腐,還能生豆芽、磨豆粉。
就像《上甘嶺》電影裡,前線軍人吃的炒麵。
其實就是用少量油,然後用麵粉和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豆粉,再加少許鹽小火慢炒做成的。
某本小說的豬腳抓起來吃了一把,就嫌棄這東西噎人難吃……
實際上隻是他不會吃罷了。
這麼吃,就連奶粉也沒好到哪兒去,一樣的噎人難吃。
原本這樣的東西,最適合的就是用開水衝泡,做成糊糊來吃。
那樣味道香濃,還好消化吸收。
不過前線條件有限,外加著明火可能吸引敵軍火力,所以前線戰士才隻能就著雪吃。
再就是三年災害期間,憑借醫院的水腫病證明,四九城的居民可以購買康複粉(用麥麩、豆粉和砂糖混製)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