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戰爭和苦難,黃豆粉更多還是跟美食相關。
最出名的驢打滾、打糕、豆粉糍粑……
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不過主要還是糯米和黃豆的組合,所差的無非做法和名字的區彆。
就這麼種地看書,再吃了頓晚飯。倒也沒費多大力氣,也算把黃豆給種完了。
隨後他把竹竿後麵的空袋子解下來收好,再把裝著綠豆的袋子綁上去,重新調整棍子數量和間隙。
再重複著之前的過程,也把綠豆種了下去。
實際上李想國忙碌的時候,都覺得自己這綠豆種得有點兒多。
畢竟這玩意兒他也是買了兩斤的種子,不過綠豆的個頭兒可是比黃豆小多了。
按著自己這下種量來看,估計至少也要種上半畝地。
關鍵的問題來了。
要是黃豆也還罷了,這玩意兒等到葉子落了,直接整棵割下來,曬乾以後打出來豆子就行。
綠豆的話,靠著自己手工操作,種這麼多其實挺坑的。
這玩意兒不會一次性一起成熟,枝頭還在開花,最早結出的豆莢就已經變黑成熟了。
成熟的豆莢就得抓緊時間摘下來,要不然等到它乾透了,一碰就炸莢,裡麵的綠豆就落到地上了。
這樣的采摘,隔幾天就得來上一次,挺折騰人的。
對於自己來說,這東西也就隻有生豆芽、和做綠豆湯這樣的用途。
至於做綠豆沙或者是做粉絲這些,自己是真的不會啊。
綠豆產量不算高,就算後世畝產量一般也就兩百多斤。
之所以超市什麼的價格不貴,完全是因為現在有緬甸等地產的綠豆。
緬甸地處熱帶,綠豆這樣的短生長期作物,他們可以實現一年四茬的周期種植。
種了五壟地,再把黃豆剩下的那點兒地頭種完,李想國也停了下來。
種上這麼多,估計也夠自己吃幾年的。
實在沒必要再給自己找麻煩了。
剩下的,他也不打算再種,還是回頭什麼時候生點豆芽算了。
再吃了一頓飯,出去看時候,發現外界時間也已經晚上七點多鐘了。
他也不由得苦笑,果然這樣自己消耗的糧食也得更多了。
這個點兒睡覺肯定太早了,所以他也乾脆再取出一包白馬牙玉米種子,也不起壟,直接刨垵種了下去。
等到玉米成熟,就可以少量地養點兒雞鴨鵝這些家禽。
禽蛋自由就指日可待了。
至於大規模養殖,那還是想多了。
這年代國內的玉米都是常規種,不說上麵的數據,就算高產的,一畝地一般隻有兩三百斤。
而同期,歐美的玉米畝產量已經超過千斤。
後世,國內的玉米小麵積畝產量已經破了兩千斤,而同期的美國玉米最高畝產量更是高達五千斤以上。
國內畝產平均甚至隻有八百多斤,美國平均畝產則在一千四百斤以上。
所以,說dna裡麵都是種田基因的,不覺得臉紅嗎?
其實從上麵的對比也能看出來,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在產出上麵的巨大差異——產量可以達到三五倍的差異。
(我說的是這個時代,不是後世,後世那種也是現代農業。)
自己就種這麼點兒,算起來也就三四分地的量,品種就這樣,又能產多少玉米,能養多少家禽?
這幾種家禽,吃得最少的肯定是雞。
但是一隻成年雞,一天都得吃二兩飼料,這還是營養配比很好的飼料,純粹的玉米,那消耗量估計至少也得三四兩。
就算都喂雞,那也隻怕用不多久就都給吃光了。
沒糧食吃,那不是還得收到靜止空間,等著下一批糧食產出?
所以李想國真挺羨慕小說裡的豬腳,以及後世養殖走地雞、賣草雞蛋、土雞蛋的老板們。
隨便有個一畝地的空間,又或者包個幾十畝地的小山頭兒,完全“不喂”飼料,就能養上成千上萬隻雞,還能讓它們長得膘肥體壯。
山上的果樹還能結出無數果實來。
自己要是這麼乾,彆說結果了,隻怕就連果樹的樹根都得被餓紅眼的雞給刨出來全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