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八百個學童,最大的底蘊(1 / 2)

入冬了,停工了!

距離江淮大水天災,已經過去六個多月。

接近四萬的流民,如今已經漸漸想不起家鄉的樣子。又或者說,他們不願意回憶家鄉的樣子。

古人講究落葉歸根,然而根的地方爛了,如果沒有那些貪官汙吏,那一場大水不會死那麼多人。

因為恨貪官,所以連家鄉也恨上,以至於人人都不願回憶,如今災民們自稱是涇縣人。

這一日恰是冬至……

也是數九嚴寒第一天……

後世華夏許多老人,還懂得怎麼數九,但是年輕一代已經不懂,或者說大部分人不太懂。

數九,其實就是從冬至開始算,每九天算一個九,總共計算九個九。

所以數九又被稱為冬九九,是從古代傳下來的生活經驗。【這一段算是民俗性質科普,我很希望現在年輕人了解我們的文化。】

古人關於數九,有一段歌謠,聽起來像是順口溜,然而卻飽含著科學道理,因為說的是季節和氣候,講的是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這個歌謠叫做《九九歌》,在古代連孩童都會背……

然而或許是因為楊一笑穿越的關係,所以在這個雲朝竟然沒有這歌謠。

所以,涇縣才子又一次‘學究天人’。

一段原本屬於古人的生活歌謠,被他重新教導給這時代的古人。

《九九歌》,其實是很粗淺的民俗順口溜,然而連楊一笑自己都未意識到,這首童謠給他帶來了無比巨大的聲望。

天下百姓,多有傳唱。

開始時,就此日,於小小涇縣之中,楊家村的旁落,一座流民大營,如同點燃星火。

……

教導歌謠純粹是楊一笑的無心之舉!

今天是冬至,河渠上停工,由於寒流突襲的緣故,楊一笑擔心流民會凍傷,於是他一大早出門,在流民大營之中巡視。

但是還沒巡視多久,他被一群孩童圍上。

“楊先生,楊先生……”

孩童們嬌嫩的聲音,每次都能讓楊一笑心暖,所以他專門停下來,揉著幾個小毛頭的腦袋,溫聲問道“怎麼了?為什麼圍著我?”

孩童們七嘴八舌,爭搶著跟他說話。

“楊先生,回稟楊先生,我們不是圍著您,我們是想請求您……”

“我們不願意放假,我們想繼續留在學堂,讀書,習字,努力,成材。”

讀書,習字,努力,成材!

這是楊氏學堂的堂訓。

簡簡單單八個字,透著一股子質樸,當初楊一笑擬定這個堂訓時,沒有對學童們提出太多要求。

讀書習字,努力成材,在他看來,這就很好。

而學童們也都很乖巧,將他的堂訓時刻記於心間,以至於今日學堂放假,小孩子們竟然不願意接受。

“楊先生,楊先生,我娘跟我說,我們不該放假玩耍。”

“因為先生的仁慈,讓我們可以讀書,哪怕再窮再苦的家庭,娃娃也可以在學堂受學。”

“我娘跟我說,這是窮人一輩子最大的機遇……”

“所以,我娘認為我放假休息對不起先生……”

對於孩童的天真彙報,楊一笑欣慰的笑了起來。

他伸出手,輕輕撫摸這個小娃娃,溫聲道“學習很重要,但是休息也很重要,楊先生我一向認為,學和休乃是相輔相成的。”

他說著微微一頓,順手把小娃娃抱在懷裡,繼續道“像你們這樣的年齡,其實該是玩鬨多過學習的年齡,隻不過由於你們的家境問題,所以先生故意把你們收進學堂……”

“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楊一笑故意問了一句。

原本他心裡猜測,這些小娃娃回答不上這個比較高深的問題。

哪知一群小家夥連連點頭,並且小臉紛紛顯出稚嫩但卻真摯的感激,全都大聲道“我們懂,我們知道,這是因為楊先生要照顧我們,減輕我們父母養育我們的壓力。”

楊一笑不由一怔!

隨即他認真問道“這是你們自己想出來的?還是你們父母悄悄教導的?”

小娃娃們同樣十分認真,再次大聲的回答他“回稟楊先生,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我們知道,這是您的善舉。學堂裡提供食宿,您把我們收進學堂,其實是為了養育我們,您在承擔我們父母的責任。”

楊一笑欣慰的大笑!

他忽然感覺到,這一段日子的奮鬥很值得。

接近四萬個流民,孩童差不多八百,當初為了這些小娃娃,他硬撐著壓力開設了學堂。

專門在楊家村的內村,搶工建造了二十棟大宅子,其中十棟用來教學,另外十棟用來住宿。

而學堂裡的所有蒙師,都是他楊一笑親自遴選,雖然那些蒙師基本沒有功名,大多數都隻是童生的身份,然而楊一笑卻很清楚,那些人都是真正的讀書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