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後世朝代對於子房的評價很高。”劉邦肅穆道“這漢末時期最後的漢臣荀彧,值得朕留言一次。”
呂雉眼中一亮道“要留什麼話。”
“等下便知。”劉邦笑道。
東漢末年。
江東。
周瑜正在和孫權商量之後的戰略部署,突然一旁的魯肅驚道“快看,曆朝曆代中有帝王留言。”
孫權詫異道“公瑾,你認為會是誰在留言?”
周瑜眼眸加深,剛要開口。
天幕下方顯示漢高祖劉邦留言荀彧身死殉節,忠義兩全,朕特追諡忠義王。
孫權驚道“是漢高祖留的言。”
蜀漢都城。
劉備正在為荀彧死的可惜,突然見到漢高祖劉邦的留言,誠惶誠恐跪拜道“不孝子孫劉備,叩拜列祖先賢。”
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人,也是跟著叩拜。
等留言消失後,劉備這才被人扶了起來,說道“沒想到荀彧的忠義,竟然讓漢高祖留了言,真乃一大佳話。”
洛陽。
曹操輕笑道“這後世人真有意思,我怎麼可能殺荀彧,簡直是無稽之談,不過最後的漢臣,確實實至名歸。”
就在這時,天幕出現劉邦的留言。
曹操皺起了眉頭,司馬懿和許褚等謀士和武將都是麵麵相覷,有人作勢要拜,見曹操無動於衷,停了下來。
“漢高祖追諡荀彧為忠義王,我代荀彧謝恩漢高祖。”
曹操話是這麼說,卻是始終都沒有從椅子上起來的意思。
【第三名周瑜。】
【周瑜字公瑾,
廬江舒縣人,時人稱為周郎,或王佐之才。】
【周瑜出身世家,其祖輩,父輩多人擔任太尉等高官。】
【周瑜成年後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通音樂,有曲誤周郎顧之說。】
【周瑜十四歲結識孫堅之子孫策。】
【興平二年(195年),周瑜率部幫助孫策進兵江東,後周瑜在袁術手下,認為袁術難以成事,遂渡江投奔孫策。】
【建安三年(198年)起,周瑜隨孫策平定江東,受封中郎將,取得一係列軍事行動的勝利。】
【孫策死後,周瑜輔佐其弟孫權,與張昭一起穩定江東局勢。】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命孫權送人質入朝,周瑜堅決反對,建議孫權確定割據江東的戰略方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周瑜力主抗曹。】
【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火燒赤壁就是由這位羽扇綸巾的周公瑾一手操辦。】
【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後,從而奠定了後來魏、蜀、吳的三足鼎立局麵的基礎。】
【可惜天妒英才,在周瑜提出奪取益州,消滅張魯,結盟馬超,進而消滅曹操,統一北方戰略,得到孫權肯定。】
【在啟程準備這一計劃時,周瑜病逝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近日養傷,深感人生之艱難,就像那不息之長河,雖有東去大海之誌,卻流程緩慢,征程多艱,江河水總有入海之時,而人生之誌,卻常常難以實現。
抱憾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