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1 / 2)

秦朝。

公子扶蘇扼腕歎息道“南宋啊,南宋!”

“就因為皇帝的偏安一隅,毀了多少良才!”

“造就了多少人的報國無門的遺憾。”

始皇嬴政搖頭道“所以說,天下百姓過什麼樣的日子,都取決於一國之君的抱負。”

西漢。

漢武帝劉徹輕聲道“能和霍去病相提並論。”

“這個辛棄疾想來不簡單。”

“可惜啊!”

“宋朝的皇帝,不是朕。”

“浪費了多少將才!”

衛青露出惋惜之色道“雖然還未看辛棄疾的一生,不過微臣心中已經是為其心不平。”

唐朝。

李世民喃喃道“辛棄疾,可惜啊!”

“就像是後世人說的那樣,生不逢時。”

“因為宋高宗趙構的一心求和。他和陸遊一樣注定了報國無門。”

帝王空間。

宋太宗趙匡胤是越想越氣。

本想停下來對逃跑三昏君的懲罰,好生教導。

在看到這裡,終於是再次爆發,手持打帝棍再次暴打逃跑三昏君。

北宋末年。

還未回歸南宋的辛棄疾,緊皺了眉頭。

辛棄疾想過自己的一生。

想過率軍斬敵。

想過馬革裹屍。

想過收複宋朝故土,驅逐金人。

唯獨沒有想到天幕後世人陳斌說的,在求和的大環境下遺憾了一生。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一首《破陣子》是辛棄疾酒後所作。】

【感慨不受朝廷在前線上重用,而是往返各地為官,醉眼朦朧時,回憶早期的誌向以及現在浪費的歲月。】

【辛棄疾前期有多猛,後期就有多遺憾。】

【在靖康之變後,南宋建立。】

【在金國占領的地方,生活了不少百姓。】

【而辛棄疾的便是在這種環境長大。】

【在目睹了金兵對百姓的壓迫,更加確定了辛棄疾的一生的誌向。】

【擊退金軍,收複大宋故土。】

【當然這個誌向,還有辛棄疾家庭的影響。】

【在金南下進犯南宋的時候,山東出現了不少起義之士。】

【當時辛棄疾也響應了號召。】

【並且召集了2000人投奔耿京。】

【耿京非常的欣賞辛棄疾的勇猛和文采,重用了他。】

【並且還讓辛棄疾保管“帥印”。】

【哪知不久後,辛棄疾一個僧人朋友來投奔。】

【在某一天兩人醉後,這個僧人偷走了帥印。】

【明顯是想去金營領功行賞。】

【於是辛棄疾立下軍令狀,三天必取回帥印,否則提頭來見。】

【辛棄疾沒有妄言。】

【他隻用了一天,就帶回了僧人的頭顱和帥印。】

【至此辛棄疾的名聲大噪。】

【隨後辛棄疾跟隨耿京,收複大量被金人占據的城市和土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