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2 / 2)

【可謂是勢如破竹。】

後世實時彈幕——

“辛棄疾要是遇到李世民,會綻放怎樣的光華。”

“宋朝不是沒兵,亦不是無財,乃斷脊矣。”

“與辛棄疾這首詞有一拚的,也就隻有嶽飛的滿江紅了。”

“棄疾!不等於去病!因為宋朝不等於漢朝。”

“你們口中的弱宋,卻是辛棄疾詩詞中的美不勝收,他一生都在想著力挽大廈將傾覆,可惜生不逢時。”

“以前背這一首古詩沒覺得什麼。

現在再看,古人的智慧太牛掰了。”

“詩詞就該配著曆史來看,才有它獨特的味道!”

“小時候會背這首詞,卻體會不到那種意境。

中年才會愛上這種英雄氣概。”

“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會打仗的將軍,每個朝代就沒有缺過。

缺的是,識人用人的君王。”

“喜歡的人,喜歡的詩,喜歡的錚錚鐵骨。

喜歡的故事,喜歡現在的太平安穩。”

“華夏民族大好兒郎,舍生取義,終有今日盛世。”

“我願穿越宋朝與辛棄疾金戈鐵馬,意誌長存。”

“英雄遲暮,無力回天,南宋上麵沒有脊骨了。”

“冷知識辛棄疾是因為從金人占據的地方投奔南宋。

所以被上麵猜忌,沒被受到重用沒讓他帶兵打仗,而是給了文職。

這也導致了一個意氣風發的一代名將辛棄疾,意難平的一生。”

“滿滿的不甘心,生不逢時辛棄疾。”

“大宋已經爛了!”

“此生不複宋土,我辛棄疾誓不為人(大哭)!”

“可憐白發生!可憐白發生!

即使相隔千年時空,我都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無奈。”

【好景不長,耿京帶領的二十餘萬起義的忠義軍碰上了金的主力軍。】

【一場大戰。】

【二十餘萬起義軍死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在山中散開,以待時機。】

【辛棄疾深知隻有和南宋一起聯合,才有抗金的可能。】

【於是勸說耿京。】

【在經過深思熟慮,耿京同意了並且讓辛棄疾去南宋朝廷,呈上效忠的諫書。】

【辛棄疾不負眾望,得到了南宋朝廷的認可。】

【然而,等辛棄疾回到忠義軍時。】

【發現叛將張安國害死了耿京,並帶著一些人投降了金軍。】

【辛棄疾大怒,遂帶了50精銳突襲5萬的金營。】

【殺了叛徒張安國。】

【辛棄疾在安然無恙衝出金營,便帶著忠義軍投靠南宋朝廷。】

【他本以為,會得到宋廷的重用戎馬一生。】

【然而,辛棄疾落了空。】

【一腔熱血,報國無們。】

【當時的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一心議和。】

【沒有讓將才的辛棄疾當將軍,而是任職為文官。】

【哪怕後來孝宗即位,也因辛棄疾是從金人占據之地投奔而來的為由,而不予重用北伐。】

【於是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

【漸漸老邁的辛棄疾,做出了這一首破陣子。】

【如果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也許辛棄疾不會這麼的失望。】

【可是辛棄疾在見到北伐的布置時,兵將鬆散。】

【定會北伐失敗。】

【所言得不到重視的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讓辛棄疾悲痛辭官,最終歸於鄉野隱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